7月1日零时起,中国铁路进行运行图调整。调图后,全国铁路开行旅客列车总数达到2447对,其中动车组列车1330对。而相应的,动车票价相比普速列车高出大约一倍。

由此,各大媒体纷纷爆出“低收入人群选择范围减少”的忧虑。而对于铁路来说,却又是无奈之举,高铁取代普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高铁的高运营成本导致了高票价,同时,如果不减少普速列车的话,高铁的上座率便无法保证,铁路营收状况将更加严峻,对于负债率高企的铁路总公司来说,那是不可承受的。

那么,该如何看待这次铁路调图呢?

其一,必须认准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高铁取代普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高铁发展的意义重大,它不但缩短了区域之间的距离,也将拉近人们的心理距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平衡发展。同时,随着中国高铁出口海外,为中国的经济腾飞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更证明了高铁发展的必要性。

其二,必须认清“低收入人群选择范围减少”是否不可承受之重?咋一看,随着低价普速列车的减少,农民工等低收入人群在车票紧张的情况下,迫于无奈选择乘坐高铁,比以往要多出近一倍的价钱。但细想一下,外出劳务的低收入人群中,绝大部分人一年也就乘坐一两次火车而已,似乎算不上不可承受之重。况且外出劳务人群出门、返乡都是在春运期间,那时铁路部门肯定会开足高铁和普铁的所有运能,以满足不同收入人群的需要。因此,笔者认为,“低收入人群选择范围减少”并非不可承受之重。

其三,必须认清铁路公司化经营的事实。国家大部制改革后,铁道部改为了铁路总公司,从此铁路必须自负盈亏。一方面要承担巨额的债务,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发展高铁,同时还要保证百万铁路职工的收入跟随社会形势的增长,可谓任重道远。在此形势下,铁路实行“高增普减”、票价浮动等经营创收方式,其实是公司化经营的必然要求。同时,旅客也可对比海、陆、空、铁的票价优势,选择最佳的出行方式,迫使各大运输公司给出优惠政策,吸引乘客光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