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7月1日全国铁路调整运行图,部分路局的绿皮车将进入历史,旅客想要体验绿皮车之行,也许只能在某些铁路主题旅游线路和铁路博物馆中才能如愿了。(来源:正北方网)

上个世纪90年代前,绿色的东风型内燃机车牵引着绿色旅客列车,成为奔驰在祖国大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绿色长龙的别称也由此而来。

一提起“绿皮车”,马上能引起无数国人的回忆,“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是“绿皮车”上经典的叫卖声。然而,由于“绿皮车”制造年代久远,构造速度低,车内设施陈旧,夏季尽管开着全部车窗,车厢内还是跟闷罐一样,冬季采用燃煤锅炉取暖,温度很难达到适宜标准,开水供应也靠燃煤锅炉,通常一个锅炉供应几节车厢,一天最多供应2-3次,人们旅途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红皮车”开始逐步取代“绿皮车”,相对于“绿皮车”,“红皮车”的舒适度明显提高,车内的空调可以保证车厢内冬暖夏凉,座椅也较“绿皮车”柔软了许多,车体的平稳性、隔音效果大大提高,电茶炉24小时不间断供应开水,随时满足旅客饮用,冲泡方便面的需要,旅客的乘车环境大为改善。随后诞生的“蓝皮车”、“白皮车”,与“红皮车”一起成为铁路旅客运输的主力军,推出一系列诸如“夕发朝至”的品牌,受到广大旅客的青睐和好评。

一说到“绿皮车”退役,有些人认为是铁路部门利用空调车变相涨价,一些媒体也跟风炒作,而被这些媒体集体忽视的是,自空调列车走上历史舞台以来,铁路票价已经18年没有涨过了。在吐槽铁路部门变相涨价的同时,却忘了去调查一下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汽车票价的涨幅,忘记了空调车给广大旅客带来的安全、舒适和时间、票价的高性价比,为博取眼球盲目跟风于“反正我不赶时间,慢点无所谓”,做着“扇自己的扇子让别人吹空调去吧”的自我安慰。

慢工出细活已经不适应于高效率、快节奏的当今社会,如今,动车、高铁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占据了铁路旅客运输的半壁江山,依托高铁打造的大城市间的“小时经济圈”已经形成(如京津半小时经济圈、武广3小时经济圈),铁路运输产品的升级正在深刻的改变我们的生活,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再逐步显现。历史的车轮只能前进,不会后退,就像铁器取代石器一样,“绿皮车”退出历史舞台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