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高铁上座率问题又引起众人热议,原因在于很多人将上座率低归根于高铁票价太高。笔者认为,这样的论断太片面,非节假日出行人减数少才是上座率低的根本原因。
我国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曾经公开发表过火车票涨价能够减少需求的言论,当即就有人对茅老单用价格杠杆原理去分析交通领域供需矛盾的做法提出了质疑,有网友认为资源配置导致了交通供需的不平衡,有网友认为传统观念也影响着人们的出行愿望,有的则将春运一票难求归于路网容量不足……显然,这些观点在其特定条件下是成立的,造成客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剧烈波动的原因来自多方面,票价并非影响我国高铁上座率的要因。
前段时间,本人乘坐T8321次列车从长沙到韶山旅游,本以为该次乘车一定会比较拥挤,原因在于该车较称之“韶山一号”的5365次列车而言,具备点好、舒适度高、价格实惠的优势,但车内实际却虚靡浪费严重,车厢内旅客寥寥无几,最后该趟特快车不得不调整为每周末才开行。
众所周知,不管什么行业,总有淡季旺季之分,而我国的运输行业客流波动尤为突出:每逢节假日,尽管铁路部门采取加开列车、加挂车厢等增量措施,但总会出现一票难求现象,而在非节假日,客流稀疏,即便是最为便宜的绿皮车也未必趟趟满员。
运输业是伴随着人们生产生活而产生,人们赶车行船也只是为达到特定目的中间环节,为坐车而坐车的人微忽甚微。铁路根据历史经验将客流细分为出差流、学生流、探亲流、民工流、旅游流等,客流叠加必然会给交通造成压力,高峰期火车票早早售罄,错过高峰期则可能无人问津。
客车开行不可能完全吻合客流在时间和地域的分布规律,上座率出现高低波动实为正常现象。在乘车人数下降时降低高铁票价,可以实现日常客流在现有的出行方式中进行重新分配,将部分原本打算乘坐普铁或汽车的人吸引到高成本的高铁上来,形成高铁上座率一枝独秀,这种做法可以说是典型的舍本逐末、掩耳盗铃,是更大的浪费!
笔者认为,在乘车人数少的淡季,铁路部门可将合理优化运行方案,适当停开一些成本高、经济社会收益小的列车,作为提升上座率、减少虚靡浪费的首选方案。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