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微信朋友圈盛传这样一个帖子:火车票退票,方法很绝,赶快转给朋友——高价火车票先改签成低价火车票,然后再办理退票手续,这样能少扣退票手续费。(海都网 5月25日)

众所周知,去年9月份,火车票实行了阶梯式退票规定:48小时外的,收取5%手续费,48-24小时内的,收取10%的手续费,开车前24小时内退票要收取票价20%的退票费。

在退票制度面前,“聪明的网友”不乏应对之法,发明了通过改签将退票费降至最低的攻略,并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开来。殊不知,铁路推出梯次退票费核收方案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浪费,是在于引导旅客增强购票的计划性,让更多的车票能及时周转到急需的旅客手中,使宝贵的运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

的确,在一个崇尚规则的社会,只要不违背法律和相关规则的禁止性规范,任何基于私利而规避规则的行为都很正常。而这种基于规则之下的“小聪明”,是公民天生的自由,甚至有时连“道德瑕疵”都谈不上。

但是,大家试想想,在春运、暑运、“黄金周”等“一票难求”的火热季节,一张回家的火车票,因为部分旅客不能自觉早早退票,导致浪费了别人回家的资源,这份损失,或许并不是多花一些退票费可以补出来的。铁路之所以出台梯次退票,就是想让旅客能早早自觉退票,给别人一份方便。假如每一个网友都这么干,那么,只能是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聪明”反被“聪明”误,更加剧了铁路“一票难求”的现状,把许多旅客堵在回不了家的火车站。

而作为企业管理者的铁路,面对这些“聪明网友”的“好心之举”并非束手无策。要想“亡羊补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为制度打上“补丁”,及时堵住管理漏洞。虽说这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但全面封堵,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也损害了规则的严肃性。对于中国铁路总公司而言,仅为防止一小部分旅客的“小聪明”而大大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是不经济的。通过更繁琐的制度设计更复杂的购票程序进行全面封堵,虽然可以杜绝此类现象,但是带来的痛苦最终还要旅客和铁路一起承担。

小聪明用得多了反而害人害己。也许自己在下次出行时才会发现,自己回家的路上涌满了无法冰释的乡愁,聪明的网友都在排着队退票改签,堵住了你回家的路,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规则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秩序需要大家共同维护,那些损人利己的“聪明点子”还是少些市场为好,莫让“聪明”反被“聪明”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