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周刊报道》网站5月19日文章,原题:中国怎样才能建成通往美国的铁路? 据报道,中国正考虑修建长约8000英里的中美高铁:从东北出发经西伯利亚穿越白令海峡隧道,到达阿拉斯加再先后抵达加拿大和美国。若以220英里的平均时速行驶,全程需两天。这听起来如同007电影。但工程专家表示,确有修建此类铁路的技术。只是,该建议无异于一场经济灾难。(环球网 5月21日)《中美欲修高铁》,此文一出舆论哗然,各界纷纷猜测中美高铁的可能性。在时下中国高铁名誉全球打出外交牌的今天,中美修建高铁看上去的确很美:穿越太平洋的高速铁路,两大国际大国的连接,种种揭示着经济繁荣。但也有人指出这样的代价实在太过高昂,还没有等建成通车或许一个国家的经济就已经被拖垮了,因此高铁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美好”畅想已经比新闻本身更具舆论效果。那么,中美高铁真的有可行性吗?笔者以为先从经济角度分析。所谓一本万利,修桥修路也是如此,如果对面是个戈壁滩什么也没有,那么根本就不会有人想去投资造路,因为无利可图,且成本太大。中美高铁如果真如文章当中所说是客运,就造价来看是普通铁路的十倍,如此巨大的悬殊若把价格定得太高则无人肯坐,定的太低则无法回收成本。修建这条铁路巨大的代价恐怕会动摇整个地区的经济,完全没有必要。我们再从技术层面上分析,诚然我国高铁的确很厉害,自主发明出口国外,享誉全球。可是我们的水平其实和世界其他高铁国家差不多,没有明显的优势。我们虽然修建青藏铁路,穿越冻土层,但是我国的铁路还在发展阶段,人均铁路面积依然很小,我国国内铁路线路远远不够,需要增加内需才可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以为中美高铁不过是一些“砖家”的“跃进式”言论,严重缺乏实践依据,只是在草图上说这个可行。就像一个小孩指着喜马拉雅山说我们可以打个洞翻过去,而没有考虑实际当中的困难。笔者以为,我们应当正确看待,我们的铁路没有发展完善,跨越大洋的这种“策略”实在有些好高骛远,想想可以,但付诸行动还是欠缺火候。我们还要从外交等多方面考虑。在外交上,我们需要经过许多国家,且不论这些国家是否可以出力帮忙,在每个国家对于轨距要求也不同,车型也不一样,到了一个国家自然得按照那个国家的路数来进行。有人说可以实行国际线路,但是每一个国家的线路都是有自己的规划,或许我们想得很好,但实际中出现的情况未必如我们预想,特别是经过冻土等,对于生态有影响的话别的国家也会制止。例如加拿大,这里有许多野生动物,但是高铁建设很有可能打破原有的和平、安宁,当地百姓能否同意也非常关键,可以说没有一样是可以马虎的。另外,从事件本身来分析,它所带来的效果或许比文章更有意义,人们常说,现在看新闻主要是看下面的评语,评语越多则造成的面积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就会关注。所谓“砖家”的言论久而久之就成为争论的焦点,继而这条新闻的价值就体现出来,笔者以为其中貌似有“炒作”之嫌。结合以上的分析,笔者以位中美高铁是在捕风捉影,是一种浮夸的体现。我们应当对于铁总有期待的同时也应当趋于合理性而不是一味追求“大提速”,要相信一个务实的铁总会给我们的国民带来福祉,因此,在笔者看来中美高铁不过是一阵风一个倒影罢了,我们还是应当用脚踩大地、用合理化的建设思路一步步规划我们自己的新未来,相信铁总也是如此。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