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通俗地讲就是指当有关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一定律在近年来的铁路事件中时有体现。

铁路近年来的伤疤确实也是让很多旅客为之诟病,当铁路的改革步伐也在阵痛的伤疤中逐渐清醒,开始迈开自己蹒跚的脚步。可总有一些人对铁路的改革政策产生“敌意”。如从今年春运开始的“梯度退票价格”,有网友就指着铁路在变相提高票价;铁路开通12306购票平台,网友们又开始指责铁路购票平台不给力;铁路实行高铁票价打折,又有网友直指打折不够实惠;

有些网友就会想为什么铁路无论发表什么言论,颁布什么样的政策,社会都会给以其负面评价?是铁路的错还是民众的错?

笔者看来,“塔西佗”的形成与铁路发展紧紧相连,铁路作为国民生活出行的必需品,并在重大节假日中担当中流砥柱的位置。社会对铁路的需求和要求自然而然就会水涨船高,也反映出社会对铁路的依赖和期盼。当铁路发生一点点细微的改革变动都关系着祖国十几亿人的出行,可想而知铁路对社会的影响是如何的大。

然铁路的发展速度却与人民需求脱节。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人们的要求和服务也在与日俱增。尽管近年来全国正在进行“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建设,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并不断有新线路参与运营。可普通铁路仍然是客运的主体,车体环境和运行速度都无法与高速铁路相对比。遇到重大节假日,总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这就让社会更加对铁路的运输能力产生疑问,对铁路的政策产生疑问。随着时间的不断循环,“塔西佗”也就在社会人心中扎根。

尽管铁路通过近年的改革,在改革的路途中也是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秉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思想去践行铁路安全运营。但铁路的发展和自我革新仍然是个重要课题,需要社会去监督,也需要宽容。特别是铁路政企分开后更应面向市场,吸取“正道微言”,广纳“和谐之声”,加大政策解读和宣传,由市场决定铁路改革发展方向,莫让铁路陷入塔西佗陷阱,树立起铁路的为民亲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