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召开。今年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指导意见显示,上海将探索把地铁逃票整治经验延伸至公交、铁路等其他公共领域。(劳动报   4月22日)

当今社会,随着物质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不过与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部分人的诚信缺失也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诚信体系建设迟早)

为了顺应城市发展,上海从早些年就开始致力于城市文明建设,而作为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上海市民也较早接触到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礼仪,不可否认,正是诸如这些正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上海市民的素质有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容、高铁的迅猛发展,由高铁衔接出的辐射状点线开始在长三角铺开,而随后衍生出几如同城般的几小时经济圈概念渐渐在国内成形,异地工作、生活也渐渐成为了一些高铁沿线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只是有了高铁助力,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似乎又有了“抬头”的迹象。

高铁的出现,改变了既往火车票的售检方式,多元化购票、闸机替代人工检票这些看似越发人性化的改变却给了失信者可乘之机,强闯闸机、自编短信、车票信息不对称等即时攻防开始在火车站频繁上演,有档节目记录,仅上海火车站东南出口,在某周一高峰时段的1小时内冲卡人数就多达40人,若这样从出口“倒灌”搭乘算比较粗鲁,那么出示自编购票短信与工作人员“理论周旋”的则要“文气”很多;只是,令笔者不解,乘车买票,依次搭乘的简单道理,为何招致如此“算计”?又为何有那么多人愿意“算计”?敢于“算计”?并最终不惜“以身试法”?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与众多的刑事犯罪不同,类似逃票的失信行为目前因案值普遍不高,难以“上纲上线”,且小额的诚信犯罪面临界定较难的窘境,犯罪成本过于低廉,招致欲试者不断;说到底,铁路是开门做生意的企业,自身并没有执法权限,以往联合站区民警一罚了之也起不到多大的警示效果,很多 “翻越族”几乎天天往来两地,偶尔被抓包也实难让其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那么,怎样“量刑”个人失信行为?光靠罚肯定不行!那么,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探索建立“红黑榜”发布制度,加大对失信行为的约束、惩戒力度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医治”失信行为的“苦口良药”,尽管目前政策还在拟定阶段,但笔者相信,只要政策出台,欢呼的声音一定会占到绝大多数;俗话说得好:“有所牵制才会有所顾忌,而有了顾忌才会掂量着不再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