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里,“在路上”的中国人实属不易,从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初七,整个春节期间全国都出现复杂天气,前六天持续雾霾,后三天连续冰雪,于是,高速路关闭、航班停飞、列车晚点再次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恶劣天气,让返程旅客遭受各种不堪,工作人员的耐心劝说也难以奏效。据报道,2月6日一名乘客就砸了新郑机场南航问询处,机场的调度人员连续工作30小时却遭殴打泼饮料;一位在铁路客服中心工作的朋友也有类似的遭遇:由于降雪列车大面积晚点,不少旅客打电话泄私愤,并且一直持续到当天的后半夜。这一幕幕场景让春运旅途中的和谐音符荡然无存。
坏天气里虽然报道出不少旅客的过激行为和质疑声音,但并不能就此否定交通运输企业的责任担当。就比如《法制晚报》微博在最近对于高铁降速是否也要降价发起的投票,截止投票结束,只有55名网友参与,即使55名里近7成网友认为应当降价,也不能代表全体民众的意见。简单地讨论降速就要降价是一种缺乏理由支撑的“断言”,和理性的“说理”不同,它没有考虑到高铁为什么要降速。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其他交通方式都不能保证旅客出行的时候,能够确保旅客安全出行是第一位的,尤其是确保安全更为重要。这就需要铁路承担的责任更大,运行的成本更高,铁路职工工作条件更差,付出的更多。可以说,将旅客安全放在第一位的降速是铁路部门“负责表现”,而非“责任缺失”,高铁不高速就要退差价显然站不住脚。由此我们同样可以引申出,雾霾、降雪天气里高速路关闭、航班停运、机场封闭都是交通运输部门在主动的作为,而非不作为。
运输企业肩负更多的责任是理所当然的,可如果连负责也要被质疑,就让整个行业的从业者有苦说不出了。如何化解这种矛盾,需要靠旅客这一方更多的理性和大家的互相谅解。天灾的不可抗力已经让交通业受到重创,但各部门并没有忘记自身社会职责,都在能力范围内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这个时候乘客自身的理性回归和大局意识显得格外重要。看到高速路上为车辆提供免费开水的老人,我们会感动;读到花甲夫妇为了让女儿顺利到达火车站,从家门口一路扫雪30里的报道,我们会感动,难道就看不到那些为了大家能过走得好走得了,而在各个岗位默默坚守的身影吗?
在恶劣的天气环境里,相互体谅、心存感恩会让回家的路变得更宽更广,运输企业更多的责任和乘客的理性回归则是春运中的必需品,一个都不能少。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