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的中国已经是当今世界高铁发展最快、运营里程最长、运营时速最高、在建规模最大、拥有系统技术最全的国家,中国高铁已成为我国外交的另一张名片。可就在我们乘坐高铁去旅行、享受高铁优质服务的同时,又有多少人能知道铁路部门在修建铁路过程中,为保护国家文物和国宝——大熊猫时,所耗费的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呢?
京沪高铁在修建过程中,为避让明皇陵,多花了2.3亿元,多建了近6公里的桥梁,多挖了285米隧道。日前,京沪高铁徐州至上海段总设计师、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简称铁四院)王玉泽总工程师,在华中科技大学ICOMOS—Wuhan“工程·文化·景观”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公开披露了这组数据。”(2013.11.18《长江日报》)
正在建设中的成兰铁路,为了减少对大熊猫的影响,几经变更设计方案,最终设计在成都至川主寺(黄胜关)段的线路上将新增车站2座,以隧道形式穿越大熊猫栖息地,隧道进出口均在大熊猫栖息地外,在大熊猫栖息地内无露出的工程。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爆破,设置隔音设施,降低隧道工程对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影响。(2013.10.16《高铁网》)
从以上新闻信息中不难看出,铁路部门在抓好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关注国家文物和珍惜动植物的保护;在建设施工中,能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更改设计方案,即使为保护国宝而增加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工程成本,也在所不惜。
我们的祖先虽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名胜古迹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但这些古文明仍需要我们现代人的保护和爱护。毁掉一件物品仅仅需要弹指一挥间,但却能造成一个难以弥补的遗憾。铁路部门在建设施工中能做到这一点,真的是难能可贵,既表现了现代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又让我们看到了铁路部门“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那份胸怀。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