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全面开放铁路建设市场,加快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建设。曾参与制定铁路发展相关政策的国家发改委专家昨日表示,在铁路运输亏损较大的背景下,要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投资和建设任务,必须逐步缓慢提高运价.(中材网 7月27日)
“铁路必须逐步提高运价”发改委专家“金口一开”便引起一片争议,当然这也是可以预见的,凡是涉及到“价格涨跌”自然就会挑动民众的“神经”,毕竟没有人愿意口袋里的“银子”因此而多掏点出去。虽然,我们巴不得收入一路高涨、物价回到10年前,但显然这只是不切实际的空洞幻想,对于“涨价”我们还是需要多角度、客观、理性的去看待,面对不合理的“强盗行为”我们应当力争到底!而面对合情合理的“涨价”我们也应当理解才是,那么发改委专家所说的一席话言之是否有理?我们不妨客观分析一二:
“国家发改委在会议上提出,适当加快“十二五”铁路建设进度,尤其是加大中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铁路建设力度,加强中西部及经济欠发达地区铁路建设,盘活铁路用地资源、地上地下同时运行等举措。”“西部大开发”战略自2000年以来就被定为国策,但如今10年过去了,却未见起效。发改委专家认为其原因是为缺少铁路,笔者对此表示认同,所谓“要想富先修路”西部要发展首先需要的就是物资的流通、人口的流动:大量的钢铁、煤矿、石油、木材等等甚至是人才,都需要运输到西部供其建设,而西部的资源、商品也需要运输到东部发达地区贩卖获得收入,从而形成一个健康的经济发展“回路”
由此可见西部地区缺少一条承载他们走向富裕的“经济动脉”也就是铁路。但是铁路造价高、投资见效慢,尤其是西部地区人口少、流动量更少,在西部地区投资建设铁路注定会“血本无归”不仅如此,后期的运营维护更是个吃钱的“无底洞”没有巨额的资金支持显然是无法实现的,显然如今“负债前行”的铁路是无法独自承受的。
如此,铁路的“盈亏”也就决定了“西方大开发”的命运,铁路如何“转亏为盈”也升级到了国家级难题的高度,引起了发改委的重视,发改委专家认为:亏损的主要问题在于,国家对铁路运输价格完全管控,不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根据实际运行的需要费用计算,铁路的运价是偏低的,这一点十分清楚。而建设任务重,债务负担及运营亏损较大更为其发展雪上加霜,解决此问题,则必须“逐步缓慢提高运价”
铁路如今的“票价”是否合理?是过于贵了还是过于便宜了?据笔者所知每年7%的通货膨胀率是为健康的增长,也就是说商品每年涨幅维持在7%以内都是合理的。而相比之下改革之前一直实施计划经济、政企不分的铁路票价一经定价便不可改动的性质,导致铁路普快列车的运价是20年未曾增长!这显然是低的不合理,再看高铁、动车方面,据统计高铁国家每100公里高铁票价占人均月工资的比例为:西班牙1.05%,法国0.81%,德国1.29%,意大利1.33%,日本1.14%,中国0.80%。这说明中国的高铁票价水平也过于偏低,由此可见铁路票价纵使“上涨”也是合情合理的。
一个企业的本分就是盈利,只有满足自身生存条件后,才有能力维持公益性运输、回报社会、服务人民 。面对铁路票价,我们希望它一直能够保持“低廉”但是,若是因为“低廉”导致铁路无法生存、制约铁路建设、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我们又何不“慷慨”的理解其合情合理的“上涨”呢?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