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闻晨报》报道,中铁银通卡昨日开始在沪宁、沪杭高铁投入使用,但使用者寥寥,上午开行沪宁、沪杭高铁的上海站和虹桥站仅有9人刷此卡进站。而5月23日开始办理以来,截至到5月31日,也只有264人办理此卡。(6月2日   东方网)

中铁银通卡作为铁路部门适应市场化需求以及购票一条龙化而推出的新举措,是铁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此给力的举措在市场中得到的回应却不强烈,市场反映就目前看来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铁路推出的银通卡就真的遇冷了吗?

首先,这张卡的推出时间虽然比较早,但知道的人相对少,开通的人自然少,所以认知度不高是问题的关键之一。有人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如今的时代这招早已不适用了。如果想要让公众知道就要通过大力度的宣传才可以。究其原因,在于信息化时代的新闻爆炸式出现,信息量过多导致人们都是匆匆读过就好了,更多的人没有那个心情仔细去读一篇介绍性的新闻,加上这张卡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铁路进出站包括购票能够更加方便,但由于坐列车不像是公交,所以这种卡不是那种是每天上班必需准备的公交卡。正因此,开通的人少自然在头一天并没有多少人,但是随着铁路总公司对这张卡的推广不断加深,不久的将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张卡,很快就会像地铁卡那样通用,甚至有朝一日铁路能够和地方铁路合作,真正做到地铁与国铁乘坐无缝对接。

其次,这张卡才刚推出实行不久,仅仅只是先在高铁上试用,以偏概全理解为冷清未免有失偏颇。银通卡开通以后受到各方媒体的关注,但有个细节有可能被忽视,那就是这次银通卡的应用是在高铁上,其它线路暂时还没有开始,这条线路虽然是客流量比较大的,但是再大的客流量从一个站来看是相对比较少的,自然刷卡的人少。况且,头一天使用,许多人大多都还没有适应过来,就像一开始实名制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忘记带身份证一样,而且这张卡并不是强制性的,要在宣布消息后没几天就看到惊人的成绩那样是不符合逻辑的。换言之,从客流量讲每一个站平均每天大站都在十几万上下,大多数是普快,相信这一部分的人如果也使用银通卡之后刷卡人数将有明显变化,事实也确实如此,这项举措先行在高铁试行就是因为要为今后全面的进行刷卡进站做准备,而且就算有刷卡进站但同样也会用纸质票面进站的现象,就像坐公交一样总归会有不少投币上车的旅客。

再者,一些旅客对于这张卡的性质以及作用等方面多有疑虑。这让笔者想起一则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的英国,当番茄第一次进入这个国家的时候,这个国家的百姓没有一个人敢食用,只有一个勇敢的人敢,最后番茄这种食物在全世界各国传播开来。同样的,这张卡所带来的疑虑也是有的,当中最重要的就是预留座位是否可行?据笔者所知这张卡联通了铁路客票系统,只要订单下了,合约自动生效,自然会有座位。如果没有座位系统会告知车站,由车站安排旅客乘坐下趟车次,保障旅客有座位可坐。这张卡是有额度的,而且不可取现防止了捡到卡的人将卡里的钱取出。另外,这张卡不可透支也就证明这张卡不是信用卡性质,用户可以放心使用,再加上这张卡上有个人信息,如果别人用此卡,一旦被发现也好及时将卡物归原主,相信时间的推移将很好的印证这张银通卡所具有的实际意义。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虽然现在这张卡还没有真正全面投入使用,相信不久的将来这张银通卡将发挥关键作用,为百姓出行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