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日期间,有关各地高速路出现交通拥堵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媒体,高速公路俨然缓慢移动着的“停车场”,景区附近道路更呈持续拥堵状态,“车”满为患。倒是令人头疼的“超速”顽疾陡消,令人稍感欣慰。

假日期间,全国绝大多数高速公路维持高位运行,车流密集,也引发了多起道路交通事故。据人民网报道,仅山东高速管辖路段,29日零点至30日午间12点,就发生交通事故达57起之多。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五一假日期间,铁路旅客运输却“风景独好”,平稳有序,多个铁路局旅客发送量创历史新高。4月29日,全国铁路共开行客车4445列,首日发送旅客888万人,未现“堵车”现象。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合大高铁每日开行65对,平均间隔15分钟,最短时仅间隔6分钟,最短运行时间3小时30分。

表面看,假日里汽车扎堆上路,至少可以说明国民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城市的汽车保有量相应提升了,加之国家施行法定假日免收小客车高速路通行费的惠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刺激、助推假日期间驾车上路的作用,客观上加剧了假日高速路“瘫痪”程度,这是特定情况下的形成的特殊现象,并非常态。

其实不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汽车成为新“大件”的标志之一,以燎原之势深深地影响着国人生活方式。由于增速过快,也因此,致使首都不幸成“首堵”,至于“长长地堵”、“深深地堵”、“重重地堵”更是形象而又贴切。不得不承认,在恣意享受着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咀嚼着由此而带来的苦果。都说中国城市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交通也不例外。依我看,汽车进入家庭只能是个理想化的目标,这是我们的国情决定的。试想,若全国户均1辆汽车,交通早瘫痪了。在爱面子、从众的心理作祟下,出行以车代步,自然有身价。其实,不管你的目的地是哪里,谁又会在乎你是怎么到达的?

实际上,假日出行、旅游本是件轻松惬意的事情。驾车上路不仅消耗体力、精力、路上车多、新手也多,在路况不熟的情况下若处置不当,也极易引发道路交通事故,于人于己都是无利的。

提起汽车,就自然想到了奔驰、宝马。在我们眼里,德国作为汽车生产大国,德国人开高档车理所当然,就像我们喝“自家酿造”的酒一样方便。然而据媒体报道,该国的“大街小巷”里,却鲜见其踪,倒是小排量、配置低的“甲壳虫”比比皆是,着实令人难以理解。仔细想来,倒不是他们买不起,而更是一种理性、环保习惯使然。“坐火车,游柏林。”这是德国地铁公司的知名广告语。可见,健康、绿色出行方式是多数人的选择。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平均”后就再也高兴不起来了。在大力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形势下,每一个社会公民所能做到的,也许只是那一件件、一桩桩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国人口众多,一个假日期间的人口流动规模就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全民大迁徙。只要通火车的地方,选择坐火车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其他方面,都是最合算的。至少,不会给你心里添堵。

一个有意思的现实是,当我们以汽车保有量为指标来衡量一个地方的发展速度时,那些汽车大国却自己疏远了它。当一些城市因为对汽车情有独钟而肆意挤占自行车道扩建“六车道”、“八车道”时,那些本无专用自行车道的国家却在想方设法地建设自行车道。当我们一身臭汗好不容易挤上火车,在难捱的“哐档”声中无奈地憧憬有一天可以自己开上小轿车想上哪儿便上哪儿时,却压根儿也想不到道路会是如此的拥堵。变化竟是如此难测。

其实这变化是值得细细品味的。譬如过去马路只仅二车道,汽车虽少却畅通无阻;现如今车流滚滚,道路越修越宽,立交桥越架越多,红绿灯越设越多,可道路却越越堵;当年的火车时速达到六十公里就是“快车”,现在二百公里的时速才只是“动车”!而看看我们自己,步行、骑自行车的锻炼的机会却越来越少,撒腿跑不到二百米就会喘不过气来!

如今,当我们在为连续雾霾天气而抱怨不休,为大气中PM2.5居高不下而纠结不止,还在为一年难得几天见到蓝天白云而慨叹、更为假日里高速路上汽车“趴窝”而烦恼、焦虑的时候,我们自己能做的难道只是一味地埋怨、迁怒于别人?

这样想来,假日交通拥堵并非完全坏事。它所折射出来的东西还有很多。看来,治理假日高速路拥堵,首先需要畅通思维。假若“乘高铁、游中国”成为假日出行首选、一种时尚潮流,引导理性出行,不知这一切会否因此而发生些许改变。毕竟,再微小的变化也是值得肯定的。(夏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