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一线

西北空管局飞服中心党史学习党史经典《晓风残月》

2021-06-20 01:33:21来源:用户投稿作者:张思涵

6月13日,飞服中心开展午后学党史活动,以一副红色经典作品《晓风残月》,来还原1941年“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这个重要历史事件,下面我们来共同了解《晓风残月》背后的故事!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本陆军渡过深圳河,入侵香港,18天后,香港沦陷。此前撤到香港继续抗日的一大批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也随即处于日军的屠刀之下,情况危急!此时位于皇后大道中18号的八路军香港办事处连续收到周恩来发来的急电: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把在香港的茅盾、邹韬奋、梅兰芳等一批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抢救出来,转移到安全地带。

为此,八路军香港办事处的负责人廖承志立即联系了一直在广东坚持抗战的东江抗日游击队寻求帮助。1942年元旦前后,日军因为香港的粮食和燃料严重短缺,决定疏散香港大批难民到内地。廖承志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立即决定将一批文化名人混入难民中,转移出香港。就这样,邹韬奋、茅盾等人化装成难民,在秘密交通员的带领下开始向内地转移。每到一处,都有专人与他们接应,沿途还有游击队员保障他们的安全。最终,他们被顺利护送到羊台山抗日根据地。

1981年,画家蔡迪支、许钦松根据香港沦陷时中共中央八路军办事处及东江抗日游击队合力营救文化人士到达抗日后方的场景,创作了版画作品《晓风残月》。走在队伍最前面的茅盾身背行囊,脸上现出一丝倦意,身姿却依旧挺拔坚定,神情也泰然自若;身边的护卫者更是扛枪阔步,神色笃定。紧随其后的邹韬奋嘴角带笑,圆框眼镜透出文人的儒雅,矫健步伐散发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他身后,拄着竹棍的文化人士在背枪战士的帮扶下,正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如今80年过去了,深圳市白石龙村作为当年文化名人脱离险境进入游击区的第一站,已经建成了一座“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馆内陈列的文物,深情地讲述着这场惊心动魄的历时近200天的“香港秘密大营救”故事,见证着党对民主人士和爱国知识分子的关心与关爱。

在中华民族复兴征途上,广大知识分子必将在新时代的洪流中,勇担民族复兴大任,不辱时代使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