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这座山水相拥的立体都市,轨道交通15号线如一条即将苏醒的钢铁巨龙,正在隧道与高架间舒展筋骨。中国铁建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总承包部以“建一条线路,树一座标杆”的信念,将高质量发展刻进项目建设的每一寸肌理,用“首要任务”的定位锚定方向、“争先进位”的担当破局攻坚、“快严细实”的作风筑牢根基,在山城的地下与空中,书写着新时代铁建人的奋斗篇章。

总承包部坚持每月召开高质量发展部署会,每季度考核表彰
把准“首要任务”的定位,是总承包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指南针”。在项目启动之初,团队便清晰认识到,轨道交通不仅是缓解交通拥堵的民生工程,更是推动重庆城市空间拓展、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支点。为此,总承包部将“高质量发展”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目标:线路规划上,反复优化线型设计,让15号线既串联起中央公园、龙盛新城等重点片区,又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技术选型上,优先采用节能环保的新型轨道材料,列车运行能耗较传统线路降低12%,噪声控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人才配置上,组建由“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指挥长李兵领衔的技术攻关组,将行业顶尖的隧道施工、桥梁建设、轨道铺设专家纳入核心团队,确保每一个决策都紧扣“高质量”的核心要求。这种“把高质量放在首位”的清醒认知,让项目从起步阶段就走在规范、高效的轨道上,避免了“重速度轻质量”“重建设轻效益”的常见误区。
怀揣“争先进位”的担当,是总承包部突破高质量发展瓶颈的“冲锋号”。重庆多山多水的地质条件,给15号线建设出了不少“难题”——穿越富水砂层的隧道易发生涌水突泥,跨越河流的高架桥梁需应对复杂水文环境,临近既有建筑的施工要兼顾安全与进度。面对这些挑战,总承包部没有选择“按部就班”,而是以“争第一、创唯一”的劲头主动破局。在礼嘉嘉陵江廖家溪轨道专用桥施工中,团队摒弃传统支架法,创新采用“节段拼装+悬臂浇筑”组合工艺,不仅将施工周期缩短了半年,还创下了同类桥梁施工精度的新纪录;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技术团队自主研发“智能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布设上千个传感器,实时捕捉围岩变形数据,成功化解了5次重大安全风险。更令人振奋的是,总承包部还主动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将BIM技术全面应用于设计、施工、运维全流程,实现了“图纸数字化、施工可视化、管理智能化”,项目相关成果已申报国家专利8项,其中3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这种“不服输、敢争先”的担当,让15号线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刷新“铁建速度”,更积累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质量建设经验。总承包部和所属16、17、18标段质量管理小组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6项。
践行“快严细实”的作风,是总承包部保障高质量发展落地的“压舱石”。高质量发展不是“空中楼阁”,需要靠实打实的作风来支撑。在15号线项目现场,“快”体现在响应速度上——接到施工方案优化需求后,技术团队24小时内完成调整;发现材料供应延迟风险,物资部门第一时间启动备用供应商,确保工期不受影响。“严”体现在质量管控上——每一批钢筋进场都要经过“取样检测+第三方复检”双重把关,每一道混凝土浇筑工序都有专人全程旁站监督,项目至今保持“零质量事故”纪录。“细”体现在细节打磨上——站台地面采用防滑耐磨材料,边角处全部做圆角处理;隧道内壁喷涂环保涂料,不仅美观还能吸附粉尘;甚至连施工临时便道的排水坡度,都精确到厘米级,避免雨天积水影响通行。“实”体现在责任落实上——项目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每个环节都明确责任人、时间表、路线图,定期开展“质量回头看”,确保问题不遗留、责任不悬空。正是这种“快而不躁、严而不苛、细而不繁、实而不副的作风,让高质量发展的每一项要求都落到了实处,也让周边居民看到了“铁建人”的靠谱与用心。

巳铺设轨道平顺度指标达到或超过高铁标准
如今,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已进入冲刺阶段,部分区间已实现轨通,不久后将载着市民的期待穿梭于山城之间。中国铁建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总承包部用行动证明,高质量发展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定位上的精准把握、担当上的主动作为、作风上的扎实过硬。这条即将通车的线路,不仅是连接城市空间的“交通线”,更是展现中国铁建实力的“名片线”,是新时代基建人以奋斗诠释高质量发展的“答卷线”。而这份答卷背后的“铁建经验”,也将为更多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提供有益借鉴,为中国基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林赤喜)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