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的轨道向着“通车”目标不断延伸,中国铁建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总承包部的建设者们,正以“收官即决战”的姿态,在攻坚战场上书写着实干答卷。他们锚定“四性”核心,将每一份责任、每一项举措融入工程建设的肌理,让“四个到位”成为破解难题、推进收官的关键密码,为山城百姓的“便捷出行梦”筑牢根基。

截屏2025-10-20 20.32.51.png

总承包部指挥长李兵(左2)深入现场督导

收官阶段的工程,如同棋局收尾,每一步都需精准发力,“针对性”便是破局的第一步。总承包部深知,收官不是“扫尾”,而是“清障”,唯有把问题找准、梳理透彻,才能避免“盲目施策”。建设者们下沉一线,以“拉网式”排查走遍全线站点、隧道与轨道,小到一处设备接口的衔接偏差,大到一段施工流程的效率瓶颈,都逐一记录在案、分类建档。针对不同工段的“个性化问题”,他们不搞“一刀切”,如对高架段的防风加固问题,专门组建技术小组现场研判;对九曲河出入场线隧道工期紧张难题,联合多部门召开专题会梳理节点。正是这份“靶向定位”的针对性,让隐藏在工程细节里的问题无所遁形,为后续攻坚扫清了“绊脚石”。

问题厘清后,科学规划便是推进收官的“导航仪”,唯有突出“科学性”,才能让目标安排既符合工程实际,又兼具推进效率。总承包部摒弃“赶工期、抢进度”的粗放思路,以工程建设规律为标尺,将“通车”总目标拆解为一个个可量化、可落地的分目标。他们结合重庆多山地、施工环境复杂的特点,运用BIM技术模拟施工流程,精准测算每个工段的工期、人力与设备需求,把“何时实现长轨贯通”“何时完成轨道调试”“何时实现机电联动”“何时开展安全检测”等关键节点,细化到天、责任到人。每个阶段设定明确的质量标准与时间节点,既避免了“贪多求快”导致的质量隐患,也确保了各项工作有序衔接、不打折扣,让“目标到位”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推进计划。

再科学的目标,若缺乏可操作的措施,也会沦为“空中楼阁”,“操作性”正是让计划落地的“桥梁”。总承包部坚持“措施跟着问题走、方案贴着实际做”,拒绝“纸上谈兵”式的举措,每一项措施都经过现场验证、反复优化。针对轨道精度校准这一关键环节,他们制定“三测两校”流程,明确测量人员、校准标准与复核时限,让一线工人只需对照流程便能精准操作;针对建设后期多工种交叉作业的协调难题,他们推出“每日碰头会”制度,各班组现场对接施工进度、明确作业范围,避免工序冲突。这些措施没有复杂的理论表述,却直击施工痛点,让每一位建设者都清楚“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真正实现了“措施制定到位”,让攻坚步伐走得稳、走得实。

截屏2025-10-20 20.32.57.png

总承包部指挥长李兵、党支部书记王向平在16标召开中梁山隧节点梳理会

无论是梳理问题、安排目标,还是制定措施,最终的落脚点都在“实效”,而“实效性”的核心,在于“责任落实到位”。总承包部构建起“层层抓落实、人人有责任”的责任体系,将收官任务分解到部门、班组乃至个人,签订责任状,明确“谁负责、谁把关、谁兜底”。为确保责任不悬空,他们建立“日督查、周通报、月考核”机制,督查小组每日巡查工程进度与质量,对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及时通报、限期整改,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挂钩,既杜绝了“推诿扯皮”,也激发了建设者的责任感。在中梁山隧道收尾的关键时期,技术负责人带领团队24小时值守现场,紧盯混凝土浇筑质量;安全专员穿梭在各个工段,逐一排查用电、消防隐患,正是这份“人人扛责、事事尽责”的担当,让各项工作的实效看得见、有保障,推动工程向着收官目标稳步迈进。

从隧道深处的灯火通明,到轨道之上的列车试跑,中国铁建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总承包部的“四性”攻坚法,不仅是工程建设的“方法论”,更是铁建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写照。当15号线最终通车,载着山城百姓穿梭于城市之间时,这份“四个到位”的实干答卷,终将成为镌刻在轨道之上的奋斗印记,彰显着中国铁建服务城市发展、惠及民生福祉的硬核担当。

(林赤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