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 唐 茹 本报 张文龙

入川大动脉襄渝线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线路基础差,道岔故障频发。安康电务段大胆创新,探索修程修制改革,在宣汉车间试点成立道岔专修组,通过专业修提升道岔维修质量。到今年4月上旬,该段连续10个月实现道岔零故障,道岔专修组的职工们也被誉为道岔“精修师”。

“巡回诊疗”把安全

宣汉车间按照老中青搭配,通过考察、考试,挑选8名技术精、责任心强的职工成立道岔专修组,专门负责道岔日常养护和故障处理。专修组精心编制作业计划,每2个月对管内9个站、131组道岔全部轮修一遍。

为保证作业质量,他们建立“一岔一档”,落实“作业前一天现场信号工区向集中修工区技术交底无缝对接,作业时2人一组、两个工区各派1人‘1+1’作业,持卡对标,干部跟班包保,作业后微机监测跟踪调看”5项制度,全过程、全链条进行卡控。

宣汉车间规定:在一个检修周期内,严格按照45%、50%、5%的比例划分故障责任,实行作业人、包保人、跟班干部三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增强各方维修道岔设备的责任心。

3月30日4时许,专修组成员张立辉、陈永辉等人赶到双龙站,参加6时的“天窗”修。顺利完成施工任务后,他们当天乘坐汽车赶到宣汉站,参加晚上的“天窗”作业。专修组工长高强说:“从2月底到4月上旬,专修组8个人分成3个小组,每组每天至少参加2个‘天窗’,以最快速度为设备体检。”

工电联合治“顽症”

道岔和转辙设备与钢轨一起,在列车运行时受到冲击,引起线路几何尺寸变化,需要电务、工务系统配合,开展联合整治,才能彻底消除隐患。宣汉车间专修组严格执行工电联合整治道岔作业制度,对需要联合作业的道岔,及时填发工务配合作业通知单,进行共同整治。车间利用月度互检,按照《道岔工务、电务质量标准》逐一验收,确保问题销号、整治到位。

安康电务段宣汉车间与成都铁路局相邻,属局交界口,管内对应两个工务车间,一名副主任专门负责协调联系,对管内15组咽喉道岔和20组交叉渡线道岔开展联合整治,对42组客车经由的道岔设备进行全覆盖检查整治,消除问题隐患。

为用足用好每一个“天窗”,宣汉车间专修组提前摸排道岔质量和运行状态,制订整治方案,逐一编制《道岔工电结合部存在问题对策表》,并向工务配合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仅3月份,工电联合累计完成不良轨缝调整、分解更换绝缘31处。

宣汉2号提速道岔长期存在道床不稳、轨向不顺等多重病害,是车间的一颗“定时炸弹”。宣汉车间专修组紧盯不放,连续利用两个“天窗”,联合工务作业人员换胶垫、拨方向、调轨距、减压力……整套整治措施实施后,宣汉信号工区工长曹建国说:“这下老问题解决了,睡觉都踏实了。”

“色彩管理”解难题

在宣汉车间办公室,有一张醒目的图,用红、黄、白3种色彩清晰标记着管内131组道岔。据高强介绍,为了及时了解每组道岔运行状态,他们对常见10种道岔病害进行分类分级,实行色彩等级管理,做到防患于未然。

副主任樊利铭是专修组中唯一一名车间管理干部,每天再忙再累,他都要抽时间审核卡控专修组日作业计划,对标记为红色的道岔立即进行故障要点处理,并至少跟踪盯控2天;对标记为黄色的道岔采取临时措施,安排最近的“天窗”销号处理;对标记为白色的道岔加密微机监测频次,防患于未然。

由于列车震动,道岔基础装置会出现蛇样爬行,专修组逐一在道岔缺口处进行标记,在螺丝紧固方向用油漆画上横线,作为螺栓防松标记。通过这一简单方法,他们先后发现处理了宣汉站26号基础安装螺丝紧固不良、花楼坝13号道岔基本轨横移等10多处问题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