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太原铁路局工务系统更换联动道岔轨件暨钢轨探伤工作现场会在大同工务段召开。“通过回放,田建宇发现了大秦线迄今为止最小的核伤,防止了一起断轨事故。”会上,该段回放员田建宇获得铁路局奖励5000元。同时,大同工务段也奖励田建宇5000元,并授予其“最佳回放员”称号。
今年31岁的田建宇是大同工务段湖东探伤车间的一名回放员。他2005年退伍入路成为一名线路工,2007年去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深造,3年后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探伤专业,成为大秦线的一名钢轨探伤工。
2月28日上午,大同工务段湖东探伤车间湖东探伤二工区一班按探伤月计划对大秦重车线进行钢轨探伤作业,及时将当日检查的探伤数据上报车间。14时45分,田建宇在回放过程中发现:大同县站16号道岔尖轨存在异常回波。他与前三次该地段波形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该处出波应列为疑似伤损并进行复核确认。随后,他将这一情况及时上报车间主任。经技术人员分析后,车间认为该伤损应列A类疑似,立即派人进行现场复核。
17时15分,车间技术人员到达现场,登记上线进行伤损复核,确认该处为轨头外侧核伤5毫米×6毫米。这是近年来该段发现的最小核伤。18时50分,探伤车间下发钢轨重伤通知单,大同县线路车间于当日临时申请“天窗”点,及时更换重伤尖轨,防止了一起断轨事故。
按太原局要求,每公里线路探伤回放分析不得少于7分钟,而田建宇回放分析用时达每公里线路11分钟左右,“认真、细致、精准”是他的工作准则。
据工友回忆,有一次,田建宇从5时30分出发去现场,在现场检查完已经是14时了。回到车间,他没有进食堂吃饭,而是坐在了电脑前开始对当日的数据进行回放分析。车间党支部书记高景春看他没吃饭,将午饭端进了回放室。等高景春收拾碗筷时,发现他仍然盯着屏幕,旁边的饭菜一口没动。
说起田建宇回放的细致和回放结果的精准,他的同事们都竖起大拇指。
进入2月底和3月初,大秦线日均煤运量达120万吨以上。作为大秦线“防断”第一道防线的湖东探伤车间责任重大,9个班组职工不仅要认真检查线路,而且要对辙岔、尖轨、曲线磨耗地段、隧道出入口等关键位置进行复查。
田建宇把每一处可疑波形的探伤时间、钢轨股别、出波通道、灵敏度等内容记录下来,等到一组数据回放完毕后,再向相关人员询问疑似波形的现场情况,并做好标记。
田建宇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让他发现了最小核伤,获得了表彰和奖励,赢得了干部职工的尊敬和好评。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