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 樊康屹 本报 郭小顺

2月5日(农历正月初九),一大早,太原站站前广场人流涌动。在候车厅一侧,“改梅助困室”的标志鲜艳夺目。明亮洁净的助困室内,一位客运员正在热情地服务重点旅客,她就是“改梅助困室”的创始人史改梅。

2013年,服务旅客几十年的史改梅退居二线,但每逢春运,她还是会来到车站义务服务。她说:“我想念旅客,能为旅客提供服务是我最开心的事。”

1976年,刚刚参加铁路工作的史改梅成为一名工务巡道工。虽说跟客运工作打交道不多,但说起几十年前的春运,史改梅依然记忆犹新:“那时出行的人少,列车趟数也不多。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每逢春运就一票难求,很多人都要排队好久才能买到票。我们巡道时遇有列车要下道避车,总是看见列车上挤满了人。那时候列车是‘绿皮车’,机车是蒸汽机车,速度慢、噪声大,一路走一路烟。”

最让史改梅印象深刻的是站台上的售卖车。她说,列车一停靠太原站,就有很多旅客下车购买食品,虽说都是现在常见的饼子、麻花、面包之类的,但那时普通百姓不用粮票就能购买到食品的地方好像只有车站站台的售卖车。

1985年,史改梅调入太原站,成为一名客运员。她告诉:“那时的春运,每到检票上车时,我就拿着铁皮喇叭,举着一个引导牌大喊‘跟我走’,旅客就像泄了闸的水一样往前冲,一些老人、孩子常常被挤出队伍。”也就是从那时起,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的史改梅开始把照顾重点旅客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

为了服务聋哑旅客,史改梅自学了手语;为了跟不同地域的旅客交流,她自学了十几种方言。待旅客如亲人的她,像女儿一样搀扶老年旅客、患病旅客上厕所,为他们洗脏衣服……许多旅客下车时总是拉着她的手依依不舍,希望还能见到她。她总是说:“我就在这里1

“我就在这里”成为史改梅对旅客的承诺,社会各界也对史改梅真诚待客、扶危济困的精神给予高度赞扬。2003年,太原站以史改梅的名字命名了“改梅工作室”。2005年,“改梅工作室”更名为功能更突出的“改梅助困室”,面积也扩充了十几倍。“改梅助困室”成为传播文明的窗口,史改梅也先后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共和国铁路楷模等荣誉。

“助困室是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我总想回来看看。现在的服务设施比以前好多了,以前都是手提肩扛,现在有了电梯、轮椅,行走不便的旅客很轻松就能上车。”看着眼前的旅客,第31次参加春运的史改梅说,“列车有终点,服务无止境。小小的助困室永远是温暖旅客的那缕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