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 李锡秉 刘毅华 本报 陈 静
2月3日,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当日15时,济南铁路局管内京沪铁路二等站——滕州站,在候车室的安检区,一位身着蓝色春运志愿者服装的老人正与安检工作人员一起检查旅客行李。
“他就是当年‘雷锋式的铁路青年’、车站退休职工张玉湖。退休后的每年春运,他都主动来帮班。”该站站长柴寿钢向介绍。
张玉湖个子不高,精神矍铄,面目慈祥。当得知我们要采访他时,他显得十分拘谨。“这是我第28个年头来帮助春运了。”
20世纪60年代,滕州站一天只有13趟列车停靠,每天上车的旅客平均有2000多人次,特别是去往东北方向的列车,旅客多得都上不去,那时春运持续时间还特别长。
张玉湖老人指着现在宽敞明亮的候车室说:“当时的候车室是席棚子搭的,旅客多了棚子里装不下,一下雨雪就只能挨淋挨冻。特别是买票的旅客,排队两三天都不一定能买上。一到夜里,地上躺着、坐着等待买票的旅客就排成很长的队。”
虽然那时车站的硬件设施很落后,但滕州站职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和劲头却不落后。20世纪60年代,滕州站以“七送八代一优先”服务法享誉路内外,铁道部曾向全路推广这一服务法,车站也成为铁路优质服务的一面旗帜。作为发起人之一的张玉湖被授予“雷锋式的铁路青年”称号。
“送开水、送饭、送上车、送出站、送有病旅客去医院、送老弱病残旅客上厕所、送老弱病残旅客回家;代买车票、代拿行李、代查地址、代打电话、代找宾馆旅社、代雇车辆、代写信笺、代备针线;重点旅客买票、检票优先。”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张玉湖掰着手指,竟一字不漏将“七送八代一优先”服务法讲了出来。
为了把雷锋精神传承下去,2000年张玉湖退休后,滕州站成立了“雷锋班”。近年来,兖州车务段也先后投资20多万元,建立了专门展览室,将雷锋精神永续发扬。
“如今的滕州站,从候车室、售票厅、上下车通道,到增设的轮椅、担架等设施,和几十年前相比,变化太大了。”张玉湖欣慰地说。
1965年4月,“雷锋式的铁路青年”张玉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王进喜、时传祥等先进人物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回想起来,张玉湖老人至今还很激动,“我今年78岁了,只要身体能行,我会把春运志愿工作进行到底。”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