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简介:广铁集团(公司)娄底工务段神湾桥隧工区,现有职工9人,担负着沪昆线1382公里至1387公里300米内6座桥梁、13座隧道、12座涵渠的养护任务。自1989年成立以来,没有发生过任何责任安全事故,先后荣获了“全国铁路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小家”、“湖南省模范职工小家”等称号。
太阳光灿烂地照耀着苍翠的雪峰山和流淌的资水。细碎的花,开得不成章法,却又自成一篇,草更是不讲道理,路中间,石头上,田埂边,那些该出现或不该出现的地方,都被它们含英吐翠的细语占领。这里的山路,每一步都是一句神湾人的歌。
“我和你找个池塘,盖建平方,忘掉哀伤”
撒在山腹里的神湾,如同大漠里的独行者,一条逼仄的山路只能通向码头,出行只能依靠步行和船支。交通不便带给神湾人的不是困苦,而是自力更生的活力。
与桥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新化桥隧车间主任罗再书,描述了自己初到这里的景象:沿线而建的老式工人房,屋内一边放着床,中间是灶,一边堆着工具和零配件,“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斗志高昂,举镐似弯月,落锤若流星”。一批又一批的神湾人自己动手,利用休假和工余时间,锄草挑担,栽树浇水,粉房屋、架电线、引山泉……家园建设一直不停歇。
如今神湾已焕然一新。穿梭于果树之间,晚秋的蜜橘随手便是一箩筐;路过猪棚,“喔啰啰”花腔一甩,“花花”和“小白”便会“噜噜噜”地回应着;走过菜园,想吃就吃,随心所欲。大学生罗鹏别出心裁,将可视化管理模式植入神湾——“早晚整理、日日清扫,每周整顿、时时清洁”。旧平房已变成了工具房,过道、草坪看不到一点垃圾,两棵硕大的桂树中间,“幸福小家”的牌匾闪耀着光辉。
夏志东将一篓子鲜活乱跳的“黄刺骨”放在坪里,大声喊道:“嫂子,中午吃鱼。”提起吃鱼夏志东就十分激动。“我仍然记得,从隧道里出来,那个逐渐暴露他们穿着、肤色的画面,那个让我表情变得丰富的过程。兄弟们嘘寒问暖,嫂子还为我熬了鱼汤,那是我喝过最香的汤。”2012年夏志东从渠江步行至神湾,独自走过桥梁,穿过隧道,看见迎风飘扬的国旗,整齐的菜园,满院子的果树,精致的小屋,一群温暖的人,他瞬间打破了接到调令时落破神湾的幻想。
在桂花的氤氲中,夏志东哼起了《我们这里还有鱼》,有相似经历的罗鹏与他相视一笑,随声附和:“一对对很自在,一对对很相爱,让人想到未来”。
“那种鱼只有幸福的人看得到”
神湾人用敬畏安全的行为习惯、铸魂育人的机制平台、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科学创新的养护方法,保持着27年的平稳畅通。
走进王俊楠的宿舍,简单、干净、整洁。最引人注目的是书桌上整齐码放的各种台帐资料和学习资料,《桥梁工程概论》、《桥隧工》、《结构力学》……一些边角泛黄的书籍是杜高文送给王俊楠的“宝典”,里面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心得体会,抱着这些书,王俊楠第一次参加段知识抢答赛就获得第一名。“确保安全生产,首先从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做起。”杜高文说,除了50多岁的袁旭东是高中学历外,其余职工都是大专以上学历,他们将学习机制常态化,自学成风,每天一问,每周一考,每旬一练。
活动室里,曾润恨用锤子自伤事件成了典型,而安全之星梁秋的照片已张贴在窗前的板报上。神湾工区每季度开展一次“五好”职工评比活动,选树明星立标杆和“现身说法”,“星光走廊”上或好或坏的典型,掀起了争当先进的热潮。资历最老的袁旭东说道:“我们要始终保持对安全风险的高度警惕,自觉养成落实作业标准、遵守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从源头上堵住安全漏洞。”另一边的亲情墙上, “爸爸,我爱你!等你安全回家,带我玩!”“孩子,爸爸盼你平安,就像你盼我平安一样1……每一张家人合影、每一句亲情寄语成为了大家扎根神湾的内在动力,也同样诉说着神湾情事——工长杜高文周末划船回家;欧阳琪扎根神湾16年,却未见岳父最后一面;难得休假的袁旭东及时返回工区支援桥隧大修;24岁的罗鹏家住重庆,唯一一次相亲因异地不了了之;梁秋很久没回老家,倒是身为“老铁路”的父亲在电话里叮咛他“多保重身体,守护桥隧安全”。
“我就想给他分担点压力。”跟随丈夫杜高文“迁家”的夏伟花,成为了工区的大厨。她将圆桌搬至操坪,端上可口的午餐,第一碗汤盛给王俊楠,王俊楠害羞地摸了摸后脑勺,大家都笑了。
“在这里没有风浪,不会摇晃,不再心慌”
除锈、刷漆、枕木防腐等养护工作周而复始,但对于神湾人来说,这些工作就是他们的全部。
杜高文从“单元修”衍生一套桥梁检修综合养护方法——“平推立体作业”。他将责任分工细化,每人专门负责桥梁的墩台、支座或墩帽等一项设备,记名检查、记名维护、现场回检、互查互检,实现一次做到位、一次就做好,提高了检修作业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也解决人员少、管辖设备远和交通不便的问题。在神湾一号桥,包保人夏志东和罗鹏先用砂纸仔细地将墩台周围的表面锈痕磨掉并清扫干净,再一遍一遍地刷上防锈漆和面漆,就像美丽的姑娘在仔细呵护自己的皮肤,等油漆风干之后,他们才算完成了整个检修作业流程。60米的高度、波涛的资水、列车经过时的震动让人眼前发晕,但他们却稳如磐石。“刚上桥的那阵,吓得双腿发抖。”王俊楠谈起了入路冏态,但经过2个月的锻炼,因“恐高”而被人笑话的他,如今也成了“空中漫步”的高手。
“最辛苦的还不是桥梁养护,而是在隧道里清淤泥。”欧阳琪说。13座隧道最长的700米,最小的也有100米,铲泥、挑担将淤泥运到隧道外,近十斤的沟渠盖板,掀开、盖上反反复复,有时铲子伸不进,还得站在沟水里,用手去掏。水泥盖板随着使用年限延长,会发生老化、韧性下降,为了防止踏空带来的人身伤害,杜高文自己制定了盖板使用性能及检查评定标准,逐个打开盖板进行检查。隧道里空气流通不畅,列车经过时带起烟尘让人憋得难受,“咬咬牙也就挺过去了”这些在家从来没挑过担子的年轻人,即使肩膀非常疼痛,也没有一个人撂挑子。在杜高文的记录本上,“正”字密密麻麻,每一笔代表大家可以补休的天数,而因为时间太长,很多都不再可能补回来了,大伙从来没有怨言。
“在这里没有风浪,不会摇晃,不在心慌,黑夜过去总会有阳光……给自己一个有鱼的地方!”他们劳作的身影连同大桥流转在涟漪里,如同鱼与水,一年一年,生生不息。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