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渝铁路全长873公里的“四电”工程中,中铁十二局集团电气化公司兰渝铁路“四电”工程项目部承担了其中112公里的施工任务。

“112公里的施工管区,隧道就达107.39公里。”项目部经理杨宪军说。与土建单位交叉施工,二次倒运材料,给锚栓钻孔,让项目部施工难度和工程量增加不少。他们承担“四电”施工的16座隧道,占标段长度的95%以上。在电气化作业时,许多隧道还在进行二衬、水沟、电缆槽施工,他们只得‘找’缝插针。

隧道内接触网施工作业,需从隧道外人工运材料、工具及设备,然后让人攀到特制脚手架上,打孔、预埋化学锚栓、拉拔试验等。如果站前施工人员要用场地,他们赶紧将施工设施及脚手架转移其他地点继续作业。

就这样,每天搬来搬去,他们在施工缝隙中钻出了10万多个孔,架设了215公里电气化线路。

信号、通信设备基础的施工时间同样是“抢”出来的。他们在土建施工单位的场地未平整达标之前,就在场地上立模板,增加支护系统,使基础在设备到达之前全部满足安装要求。他们用这种方法施工了52个基础,多投入18万元,但节省了设备倒运、存放的费用,实现了“四电”施工一盘棋。

项目部在这本无创新点的地方取得了8项小革新成果。

狭窄的隧道内,拖拉机载着工程材料进退自如。仔细一看,原来是两台同一型号的拖拉机尾对尾焊接起来的,往隧道两个方向都只需挂前进挡。

洞内铺轨后轨枕和扣件容易受损,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超高软橡胶轮胎的设想,并与生产厂家研制成功。

他们发明了门式脚手架,让作业面内绝大部分工序上可以同步作业,减少了土建与电气化施工的干扰。

他们研制了一次能放4盘电缆的放线架,还可以自动升降。此革新获得山西省工法三等奖。

杨宪军说:“8项小革新解决了施工的许多问题。仅接触网回流线与吊柱合架一项就节约成本400多万元。”

姚渡站是兰渝铁路入川后的第一座四等站。项目部技术员郭伟鹏打开姚渡站信号连锁设备的防护罩,只见里面像人体毛细血管一样,每个箱体里的细丝就有上万根,可谓“千丝万缕”。每座车站,这样细丝都有几十万根甚至更多。项目部承担着3个牵引变电所、3个分区供配电所、3个信号机械室、4个中继站、3个通信机械室、88个通信直放站和5个红外线机房等工程。

项目部党支部书记赵志刚说:“整个标段的‘四电’项目一次达标,既得益于业主的严格管理,也彰显了项目部标准化管理的成果。”

项目部出台多项标准化管理制度,编制了作业指导书和作业要点卡片,对每个专项、每道工序都进行了细化,涵盖了项目管理方方面面的内容。

电气化公司的标准化管理更注重实效。项目部在工地上建起了500平方米的工厂化预配车间,改变了传统的现场测量、制作、安装等做法,对腕臂、吊弦等接触网施工关键环节在工厂化预配后再到现场安装,工效提升4倍以上。

目前,项目部已完成兰渝铁路112公里的全部“四电”施工任务,为兰渝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