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中新增的首个车站——清水桥站的白色站碑上,清晰地标明这里的海拔为4525米。虽艳阳当空,可此时室外温度却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刺骨的寒风呼啸而至。

车站在雪山中孤傲地矗立着。格尔木电务段安全质量监督员王德友和拉萨信号车间不冻泉信号工区藏族工长旦达带领3名职工正在站东咽喉处进行除雪打冰工作。新站开通,融雪设备处于试验阶段,他们的任务就是保证新设立的5组道岔能够正常使用,融雪设备不被雪水侵袭,让设备“新兵”平稳度过高原作业“适应期”。

几名职工使用扁铲用力将道岔内的积雪清出。几铲子下去,青工王俊发现转辙机动作部位底部被结冰冻死,岔间狭窄的空间不能有效地铲去结冰。见状,旦达立即用喷灯将冰块融化,王俊用棉纱擦干雪水后,往清除结冰的部位涂刷上防冻液,防止再次结冰。老师傅盖纳新则和青工张松多相互配合,反复擦拭融雪设备,对芯片密集的融雪设备感应器,他们更是小心翼翼地打理。最后是注油工作,几名职工或用吸管注油,或用毛刷在设备关键部位涂上一层“润滑剂”。

除雪完毕后,旦达呼叫室内防护员李志云进行开通试验,转辙设备来回几次动作,旦达发现道岔不能与钢轨紧密贴合,此时离“天窗”完毕时间所剩无几,他迅速打开转辙机盖,经测量,重新对摩擦电流进行了调试。“咔嚓”一声,道岔终于与钢轨完美贴合了。

在最后一遍的开通测试中,设备运行平稳正常,旦达和几名职工才松了一口气,此时,他们的防寒棉鞋已经完全湿透。

每年10月至次年6月,该段管内一直处于“严寒模式”。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锡铁山站至日喀则站间1500多公里的车站和区间信号设备承受着昼夜温差大、风雪频繁、潮气侵蚀等因素的严峻考验。

作为刚刚成立不到3年时间的设备维护单位,格尔木电务段始终把设备安全质量放在首位,坚持“精检细修、精心维护、精细管理”的工作理念,按照电务系统防寒整治项目及质量要求,结合高海拔气候特点和管内不同区域实际情况,不断细化完善信号设备防寒过冬整治措施和推进计划。他们从职工教育、隐患排查、现场盯控、备品管理等方面入手,全力开展防寒工作,为信号设备安全平稳过冬打下坚实基础!

早在今年10月,该段就组织拉萨和格尔木两个信号车间技术骨干对管内36个既有车站的融雪设备进行了全面“体检”。他们从拉萨、格尔木分头出发,最终在海拔5071米的唐古拉站“会师”,驱除融雪电缆接续不良、加热条传感不良等37处融雪设备病害。不久前,在拉萨柳梧线路所的道岔夹冰除雪应急演练中,该段更是召集了所有职能科室和现场车间骨干对应急演练流程和应急抢险工作中的安全措施进行集体“会诊”,检验抢修材料、物资供应、人力准备的应急预案是否切合实际、具有可执行性。

此外,针对冬季设备易发生杆件断裂、冻害的情况,该段组织各车间重点对道岔设备的杆件、机械部件及安装装置进行防断检查,还对转辙机内受潮锈死的情况进行了立项攻关。他们投入防潮袋,开展箱盒密封整治,极大减少了设备受潮损害问题。他们还加高低洼箱盒设备基底,固定尾出、尾进等各类标识牌,全面提高了电务设备的风雪抵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