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幽燕
依据《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经各有关单位推荐,专家评审组初审,奖励评审委员会复审,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第二届理事会第十二次会议终审,12月17日,第十三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评选出76名获奖者,其中,大奖2名、成就奖15名、贡献奖20名、青年奖39名。这些获奖者都是近年来在铁路运输生产、路网建设、装备现代化、铁路科技进步和运输管理体制改革中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的科技人才。
为了做好第十三届詹天佑奖的评奖工作,今年3月,詹天佑基金会下发了《关于第十三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推荐申报工作的通知》,国家铁路局、中国铁路总公司机关有关部门及所属企业、有关集团公司、高等院校等单位,积极组织了所属单位(系统)推荐申报工作,对申报的人选组织专家进行遴选,并归口统一推荐,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共推荐人选288名。经形式审查,符合规定的287名,其中,申报大奖9名、成就奖52名、贡献奖88名、青年奖138名。
詹天佑是中国铁路工程的先驱,为中国早期铁路网的建设规划、工程学术事业的研究开拓以及青年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为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学习他满怀爱国激情、把毕生精力和智慧奉献给祖国铁路事业的精神,1993年,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了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奖励为铁道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促进铁路科技事业的繁荣和优秀人才的成长。自1993年设奖以来,詹天佑奖每两年举办一届,已成功举行了十二届,共奖励1612人,其中专项奖903人。
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是我国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詹天佑奖是首批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审查批准予以登记的奖项,并颁发《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登记证书》。2010年在全国清理规范评比达标表彰工作中,詹天佑奖确定为保留项目。为了使奖励工作更加符合铁路科技发展新形势的要求,2011年基金会理事会对《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进行了再次补充和修改,并制定《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强评审组织建设,完善程序规定,严格按章办事,使奖励评审工作更加科学、公平、公正。
詹天佑奖作为铁路行业科技领域的重要奖项,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已成为国家科技奖励活动的有益补充,并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力,深受铁路系统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和欢迎。詹天佑奖的评选充分调动了铁路技术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等领域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促进优秀人才成长,加快铁路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单位表示,获得詹天佑奖在科技工作者心目中是一种很高的荣誉,是对他们工作成绩和贡献的一种肯定。获奖者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涨,勇于攻关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成为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特别是获得詹天佑奖青年奖的年轻科技工作者,现在都已经成为各单位、各部门、各专业的技术骨干。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重在人才支撑,没有人才就没有科技创新,也无从推动科学发展。铁路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同样需要一支高素质、有智慧、有能力的人才队伍来参与、实现。因此,科技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是关系着铁路先进技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铁路现代化目标的长远大计。
近几年,中国高铁快速发展,运营总里程已突破2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以上,实现了由“追赶者”到“引领者”的历史性跨越,已成为“中国速度”的象征和“走出去”的名片。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既给广大铁路科技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又为广大铁路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搭建了广阔的舞台。而此次詹天佑奖评选中胜出的76名获奖者,就是这支人才队伍的突出代表。正是这样一群以詹天佑奖获得者为代表的铁路科技工作者,在高铁快速发展时代从事着铁路技术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等工作。他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默默无闻地辛勤工作着,使得中国铁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高歌猛进。
在中国铁路建设进程中,铁路科技工作者新人辈出,一大批铁路技术人才不断进步、成长、成熟。相信随着铁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一定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