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建设的热潮中,18标项目部如同一个高效运转的“齿轮”,既要攻克复杂地质下的施工难题,又要保障工程质量与进度。面对挑战,项目部始终将“团队建设”与“能力提升”作为核心抓手,以创新为帆、以学习为桨,着力打造一支能力强、素质高、作风硬的员工队伍,为工程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项目部引入实时监测系统(李红辉摄)
创新,是突破困局的“金钥匙”,也是团队成长的“加速器”。18标项目部深知,在轨道交通建设领域,唯有弘扬创新精神,才能在改革、管理、施工难题上实现大突破。此前,项目部承建的区间隧道需穿越富水砂层,传统盾构施工易出现涌水、管片沉降等问题,不仅影响进度,还存在安全隐患。为破解这一难题,项目部组建“党员创新攻坚组”,召集技术骨干、老工人开展“头脑风暴”,对比国内外类似工程案例,反复模拟施工流程。最终,团队创新提出“同步注浆+二次补浆”的改良工艺,优化盾构机推进参数,并引入实时监测系统,将沉降量控制在规范范围内,施工效率较原计划提升25%。在管理层面,项目部同样敢于突破传统模式,摒弃“纸质化台账”的繁琐流程,引入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实现人员考勤、材料验收、安全检查等数据的实时上传与共享,管理人员通过手机即可查看各环节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这种“人人谈创新、事事求突破”的氛围,不仅让团队在难题面前更具底气,更让员工在创新实践中提升了专业能力,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项目部组织员工到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参观(李红辉摄)
如果说创新是团队发展的“引擎”,那么学习教育就是滋养团队的“沃土”。18标项目部始终将员工学习教育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多样化的学习形式,既提升员工专业技能,更锤炼思想境界。项目部制定“分层分类学习计划”,针对新入职员工,开展“师带徒”结对帮扶,由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手把手传授施工规范、设备操作技巧,帮助新人快速适应岗位;针对中层管理人员,则定期组织外出考察学习,赴其他优秀项目部交流管理经验,邀请行业专家开展成本控制、安全管理等专题讲座,拓宽管理视野。在思想教育方面,项目部以“主题党日”“道德讲堂”为载体,组织员工学习铁建先辈的奋斗故事,观看红色纪录片,分享身边同事的先进事迹。2025年“七一”期间,项目部还组织员工前往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参观,在革命先烈的事迹中感悟初心使命。许多员工在学习心得中写道:“以前觉得工作只是完成任务,现在明白,我们建的不仅是地铁,更是服务民生的‘幸福线’,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强了。”这种“技能+思想”双提升的学习模式,让员工既练就了“硬本领”,又筑牢了“软实力”,团队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项目部开展技术融合实操考核(李红辉摄)
作风,是团队的“精气神”,也是攻坚克难的“压舱石”。18标项目部在团队建设中,始终强调“作风硬”的重要性,将“求真务实、敢打必胜”的铁建精神融入日常工作。在工程冲刺阶段,为确保节点目标完成,项目部推行“一线工作法”,要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下沉施工现场,与工人同作息、共奋战。2025年夏季,重庆遭遇持续高温,项目部为保障施工人员健康,调整作业时间,避开高温时段,但为了不耽误进度,团队主动提出“早晚连班干”——清晨五点,施工现场已机器轰鸣;夜晚十点,项目部办公室仍灯火通明,技术人员忙着核算数据、优化方案。2025年8月的一天下暴雨,九曲河出入场线隧道内大规模涌水,危及现场人身安全和设备材料,项目部团队接到通知后,迅速到岗,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在未开挖区域注入浆液加固围岩并阻断水源,疏通排水设施,经过4小时奋战,成功排除险情。正是这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过硬作风,让团队在一次次挑战中站稳脚跟,也让员工在并肩作战中培养了默契与信任。

新上任项目经理王宾(左)带头下沉施工现场
从创新攻坚到学习提升,从作风锤炼到团队凝聚,中国铁建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18标项目部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铸魂强基”的深刻内涵。如今,项目部的员工队伍不仅能从容应对施工中的各类难题,还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年轻员工主动钻研技术,老员工积极传授经验,团队的战斗力、向心力持续增强。未来,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这支经过淬炼的队伍,必将继续以昂扬的姿态,在轨道交通建设的征程中书写更多精彩篇章,为重庆城市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林赤喜)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