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 杨 军 本报 强 科 本报 柳新伟

兰州铁路局天水站,有一支曾经蜚声全路的老牌先进集体——客运上水组,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86年的客运“女子上水组”。近日,来到了这个有30年历史的班组。

走进客运上水组间休室,映入眼帘的是一面硕果累累的荣誉墙,“天水送甘露,滋润旅途人”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说起这些荣誉,客运车间主任高凤丽感慨万千:“每一个奖杯、每一张证书、每一面锦旗,都是几代上水人用汗水和心血换来的。”据不完全统计,客运上水组先后获得女职工先进集体、文明上水组及火车头奖杯等30多项局级及以上荣誉。

在间休室,见到了刚刚作业归来的“铁姑娘”何亚红。今年49岁的她是天水站第一代上水工,1986年被分配到了成立不久的客运“女子上水组”。据何亚红介绍,客运“女子上水组”成立之初,44名上水员是清一色的“娘子军”。上班后她才发现,列车上水工作一年四季露天作业,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冰,起风一身尘,雨天一身泥。因为这些,当时不少人向何亚红她们投来了质疑的眼光,这些“弱女子”能受得了这罪、吃得了这苦?然而,行动和荣誉为她们做了最好的证明。30年来,客运上水组始终坚持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交标准班,严格执行“一迎送、二整备、三上水、四清扫”的标准作业程序,做到了“迎送列车立岗一条线,二道防护一条线,水管摆放整齐一条线”,实现了“满水签字率、给水插管率、上水满意率”三个100%。

时光飞逝,昔日风华正茂的“铁姑娘”早已变成了今日的“铁大姐”“铁大妈”。最初客运“女子上水组”的元老们或退休,或转到其他岗位,但这些“60后”们不畏难、不怕累、能吃苦的精神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着一代代年轻人。

近年来,随着上水工作量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年轻小伙子加入到了上水行列。他们的到来,无疑给这个历经艰辛的先进集体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很多小孩儿都是‘90后’,他们懂得多,教会了我们玩微信、网购。”提起自己的徒弟,一位师傅赞不绝口,“看我们年龄大了,他们干起活儿来一点儿都不偷懒,关键时刻还抢着干。”

李群祥是一个典型的“90后”青工,参加上水工作5年多,现在已经是一名给水组长。来到李群祥正在上水的2道。2道的客车刚开走,1道的客车又进来了。据了解,现在天水站每天有100余趟旅客列车到发,上水列车74列1025辆,平均每19.4分钟就要给一趟列车上水。“这么大的作业强度,我们一天下来都腰酸背痛,老师傅就更不容易了,她们常年在股道间工作,普遍都患有关节炎等病症。我们年轻人能分担一点儿是一点儿。”李群祥说。

在天水站,客运上水组还是一个培育客运管理骨干的“摇篮”。客运车间党总支书记谷江梅、副主任高晓梅都曾经在客运上水组干了好几年,值班员曹天华、王宝霞、李赟、乔蕾这些“女将”个个都是从上水工干出来的。不得不说,正是在这样一个作风务实、传统优良的集体中,她们才练就了过硬的业务本领。

从班组成立至今,这支上水队伍“换将”不换精神、“易兵”不移品质,在横亘绵延的陇海线上,手握胶管,挥洒青春,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天水送甘露,滋润旅途人”的服务承诺。

采访手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天水站客运上水组职工始终牢记“天水送甘露,滋润旅途人”的承诺。

一茬人走了,一茬人又来了。走的人留下了满墙的锦旗、奖牌和不畏难、不怕累、能吃苦的精神;来的人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贯彻新理念、塑造新形象,用自己的美好青春和苦乐年华接力守护着这座爱的“补给站”,用手中的胶管辛勤浇灌着铁路诚信服务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