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雀儿山,悠悠藏汉情。只是道不尽,回首故人心。

即将贯通的雀儿山隧道洞口,姚志军的心和他的脚步,都在徘徊。一条7.083公里的隧道,一段4年多的高原记忆,从项目总工程师到常务副经理。雀儿山,在他的心里刻下了一生也磨不去的印记……

前 缘 后 世

姚志军一家三代都是中铁一局的职工,三代铁路人见证了中铁一局的发展史。

他的外祖父原隶属第四野战军42军,1949年调铁道兵,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荣获一次三等功,在战火硝烟中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抗美援朝归来后参加铁道部第六工程局,后调第一工程局至今60多年。

他的父辈一代5人,先后在60年代到80年代加入中铁一局,先后参建了阳安线、兰新线、京山线、大秦线等重点铁路工程。

或许是受那默默流淌的铁军血脉相吸,或许是被那言传身教的故事感召。1996年7月,姚志军踏着父辈们的足迹,带着父辈们没有完成的希望和梦想,从陕西渭南铁路工程学校毕业来到了中铁一局四处,开始了自己穿隧架桥修路的人生旅程。

从丰准铁路到雀儿山隧道,经历了14个工程项目,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先后参加了户县人民路、312国道扩建,咸阳、银川两个机场工程建设,丰准、神延、武广、西宝、云桂5条铁路工程建设,锦阜、梨温、京福、昌金、济荷5条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从技术员到项目总工程师,对施工技术工作的热爱近乎于疯狂的他,默默无闻的在技术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兢兢业业、无怨无悔。

20多年来,一直从事技术工作的他,养成了做事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当技术员时,他抄平放线,技术交底一丝不苟,很快成为业务上的行家里手;担任工程部长和项目总工程师后,钻隧道、上桥梁、跑路基,他抓技术、搞培训、带学生,他总是以身作则,亲力亲为;每个项目的管理策划书,每个开工点的技术资料,每一道工序的技术交底,他都亲自审核,亲自把关,技术工作上没有出现过任何纰漏。

2012年9月5日,在公司云桂铁路项目任总工程师的他,接到公司人力资源部的一纸调令,让他到雀儿山隧道项目部担任同职,当时,他脑子里闪现第一反应就是高原缺氧、环境恶劣,再就是自己能否拿得起这个项目的施工技术工作,别的他没有过多考虑。但多年来从没有在工作上讲过任何条件的他,毅然答应了组织安排,翻山越岭,长途奔袭,来到了雀儿山脚下。

他说:从1991年打第一条隧道,到现在大约有15条之多,长度将近20千米,干雀儿山这样的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还是第一次遇到,不能给今生留下遗憾。”

他十分热爱施工技术工作,喜欢尝试不同的工程技术,去隧道局、五公司学习过隧道施工技术,之所以来雀儿山隧道,就是因为它是当今世界上最难的公路隧道之一。面对这些,他十分平静地说:施工技术永无止境,这就是我的人生追求。

挑 战 极 限

雀儿山被称为国道317线“第一险”和“鬼门关”,从内地到雀儿山,高原缺氧引起的头痛脑胀、嘴唇干裂、无法入眠等各种反应,让初到雀儿山的人们不同程度出现了心里恐慌,加上人烟稀少、无水无电、物资匮乏等艰苦的自然环境已经让许多人精神崩溃,望而却步;还要在这里坚守几年修雀儿山隧道,这确实是对一个人精神意志的最大挑战。

姚志军说:他和大家一样,高原反应也很强烈,思想也反复斗争过。但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能够参建世界第一高海拔长大公路隧道,这既是人生一次挑战,也是今生难得的一次机遇,更是施工技术和精神毅力上的一次挑战。

前所未有的雀儿山世界第一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施工,根本没有什么经验和资料可查询。隧道刚开始进洞,就遇到了大难题——我国标准将围岩分为5级,洞口处的围岩学名“冰水堆积垄”,由山上滑落的砂石堆积而成,冬冻夏融,地质特性极不确定,是Ⅴ级围岩中的“极品”,掘进中稍有不慎就会塌方。“挖隧道不怕硬,但是冰水堆积垄软硬无常,让你有劲没处使”。据地质探测数据显示,此类围岩段长达130米以上。

姚志军心里十分清楚,困难面前没有退路而言。他白天在工地反复勘察,召集技术骨干进行技术研讨,晚上上网查阅收集各种施工技术资料,再通过核算检验不断优化,常常伏案编写施工方案到凌晨,最后制定出了一套完善的实施方案。以新奥法施工为基础,开挖采用环形开挖留核心土三台阶七部开挖法,突出“短进尺、少扰动、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弱爆破、早喷锚”的原则,充分保持围岩的自身承载能力,提高隧道施工安全。保证隧道顺利穿越高原、高海拔、高寒地区冰水堆积垄围岩地段。每天由掘进50公分,慢慢提高到80公分,这短短的 130米,却整整打了近半年。而当他上报的各种变更的各种施工工艺、工法得到了监理、设计、业主相关领导部门的认可,他顿时泪流满面。

大 胆 探  索   

在雀儿山高海拔公路隧道施工中,各种意想不到的施工技术难题层出不断,许多科技攻关项目和施工技术方案急需组织实施。

2015年5月27下午,姚志军正在路基上检查防护施工情况,平导施工现场领工员段永红和技术主管苟涛报告掌子面有异象,他立刻赶到平导掌子面。

原来进洞方向掌子面右侧出现了股状水,并逐渐向掌子面正中发展。仅半个小时时间掌子面水量越来越大,且掉块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保证安全,姚志军马上要求工人立即撤出,并在100米外拉起警戒线。他却留在了掌子面现场变化情况。

到下午时,掌子面出现大量涌水,并伴有大量石块涌出,据初步测算,涌水量达720m3/h,原有立架喷浆支护,受到水流冲击及大量石块碰撞,靠近掌子面的5榀钢拱架有不同程度变形,喷射混凝土局部掉落。5点姚志军在经理部汇同业主及监理,现场施工人员开会制定方案,并迅速的分析情况。

所有人都习惯性把目光望向了姚志军,他经过简短的现场情况通报,立刻做出了部署,暂停平导掌子面施工,反压洞渣控制掌子面垮塌,设置观察员观察涌水量变化,检测水温及水质判断水量来源。

三天观察过程中,姚志军每天要前往掌子面好几次,在现场亲自指挥,加固掌子面后方,并逐步挖出掌子面上方塌方体,对支护以外注入混凝土填充空腔,经过长达14天的处理,终于顺利通过涌水塌方段。

在工程质量控制上,他从开工准备时,就组织有关业务部门学习隧道施工规范,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操作规程,大到钢架构件,小到一根焊条,严格规范、定期检验,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从材质入手抓好工程质量,确保一次成优。在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创建上,他具体分析了隧道工程现场窄小,参与施工的工种、人员多,管理难度大的特点,制定了现场文明施工方案。他以安全生产为龙头,抓现场人员安全培训,现场料具清整及各项内业管理工作,杜绝了各种安全事故隐患,实现了零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