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一线

“1+N”模式提高生产率

2016-04-15 08:03:35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本报记者王亚琼 张铁军 游震宇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完善劳动生产率考核,是抓好运输生产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武昌东车务段创新劳动用工管理,积极推行 “1+N”劳动组织模式,采取优化劳动组织、区域项目作业联劳、人员合并使用等措施,节约生产岗位人员290余人,实现了劳动生产率稳步增长。

武昌东车务段管辖范围横跨武汉枢纽南北环线,穿越武汉、咸宁、鄂州、黄石和黄冈5个地区,管辖高铁、城际、普速各类客货运车站70个,其中客运营业站32个、货运营业站28个、中间通过站10个。由于点多线长,人员构成、岗位设置复杂,各站、各岗位作业量大小不一。该段结合实际,不断优化生产和劳动组织,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一岗多责”挖掘人力资源潜力。职工老龄化是武汉铁路局部分站段存在的普遍问题。武昌东车务段职工平均年龄48岁,每年退休职工在130人以上,结构性缺员现象比较突出。该段为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减小人员紧张压力,推行 “一岗多责”用工管理模式。他们针对编组站岗点多、人员相对集中、作业实行大班组联劳协作的特点,重新修订岗位职责,在武昌东、武昌南两个编组站推行扁平化管理,撤销叠加岗位,使岗位设置更注重相互间联劳协作,涵盖范围更全面、更合理。

同时,他们还根据作业量变化动态调整作业班次。针对武昌北、流芳、余家湾等6个站近10个岗位因作业量减少导致生产任务不饱和的情况,该段将作业班次由三班制调整为二班制,既提高了劳动效率,又缓解了结构性缺员和客运新增岗位人员紧张的矛盾。此外,该段还针对各城际站工作人员和工作量不均衡的实际,为日均旅客发送量不到200人次的14个车站重新设计作业流程,如进站口检票员作业完后立即上站台组织旅客乘降、安检员作业完后到出站口负责验票等,最大限度提高人员使用效率。

“三种模式”提高用工管理水平。近年来,该段管内部分车站货运工作量下滑严重,相关岗位作业量不饱和,与武汉局加强劳动效率考核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该段积极创新管理手段,大力推行3种作业模式,有效提高了用工管理水平。

他们因地制宜,在同一地区距离较近且工作量均不饱和的几个站中推行“1+N区域跨站调车作业模式”,组建中心站调车组,负责区域内所有站点的调车业务,节约调车作业人员32人。针对部分货运作业量小但不能取消业务的中间站,该段推行 “1+N货运区域联劳作业模式”,撤消货运专职岗位,由同一地区距离最近的大站派专人负责。如山坡站作业量小,该段就将其货运作业交由临近的乌龙泉站负责,同时根据乌龙泉站作业量变化,减少乌龙泉货运人员3人,这样共节约货运人员6人。他们还推行 “同站跨岗位联劳作业模式”,即将几个不同性质工种的岗位合并,实行兼职并岗。据统计,全段通过跨岗位兼职并岗节约26人。

通过一岗多责、区域协作等作业模式,该段生产组织和岗位职责进一步优化,在加强用工管理、完善劳动绩效考核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