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绵石
图为屹立120多年的滦河大铁桥
我的家乡河北省滦县东部、通往关外的咽喉要道上,横亘着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滦河,河上巍然屹立着一座滦河大铁桥,历经120余年风雨,如今几乎被人遗忘。
1891年,清政府授命李鸿章组织修筑津榆铁路,将津唐铁路向东展筑至山海关,并聘请英国人金达为总工程师。金达在主持修筑津榆铁路时,于1894年偶然间发现北戴河沙软潮平,极适合海水浴,北戴河自此开始被外人所知。
1892年,津榆铁路修到滦州(今河北省滦县),遇到了滦河。这段滦河已是下游,水势大、水面宽、滩涂广、淤沙深。为了尽量减小跨河宽度、降低筑桥成本,金达将桥址选在了榆山和武山南麓的山口之处,但此处水深浪急,河底淤沙极厚,给筑墩带来了极大难度,就连英国的桥梁专家也望河兴叹,一筹莫展。
情急之中,金达想起了他的下属詹天佑。詹天佑采用了当时国际上最为先进的气压沉箱法修筑桥墩基础!因此,滦河大铁桥也成为中国第一座采用气压沉箱法构筑桥墩的大型桥梁。
在指挥构筑桥墩基础时,詹天佑又从东北运来了俄国遗弃的超长大松木,让工匠将长松木左右两侧锯成笔直平滑的光面,排成圆形,木头之间密不透水,形成外围遮挡,让施工人员得以顺利立墩。
在建造桥墩的水上部分时,詹天佑再次做出了惊人之举。通常,桥墩通体要用水泥浇筑方能经久耐用,但由于水泥用量巨大,需要远去英国购买并海运到此,价格昂贵。詹天佑因此放弃了传统的水泥浇筑法,就地取材,开采北去不远的武山、榆山盛产的石灰石,让石匠精心打制成尺寸统一的条石,完全用条石砌筑桥墩,省下了大量资金。
但是,这也遇到了难题,即石块之间的黏合剂问题。由于采用石块整体砌筑法,那么石块之间的黏合剂就要经久耐用,既要经得起水冲泥蚀,又要扛得住酷暑严寒。詹天佑为此也是绞尽脑汁。距离滦河大铁桥西侧不远处,位于山河之间,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偏凉汀行宫,属于皇家行宫。詹天佑听说行宫里还有一些掌握修缮宫墙绝技的能工巧匠,其中几位尤其擅长制作黏合剂。他们制作的黏合剂水冲不散,结冻不碎,十分耐用,于是詹天佑特请他们前来帮忙。
实际上,在滦州一带,由于山体盛产高品质的石灰石,在“洋灰”还没有传入的年代,当地人就已经会把石灰石在灰窑里烧成熟石灰,再掺上稻草、糯米,按比例和上水,做成建筑用的黏合剂,牢固无比。我老家就在滦县农村,1967年,我的祖父用当地的石块和这种黏合剂,完全采用石砌的方法建造了3间普通民房,这3间房屋经受住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建成至今将近50年,完好无损,而且现在还在继续使用。可见,当时滦州一带的建筑黏合剂不仅品质优良,而且得来并不难。
滦河大铁桥使用了40多年后,大桥的列车通过能力已难以满足铁路运力需求。1939年,铁路部门在其上游40米处另建了一座双线铁路新桥,滦河大铁桥则拆去钢轨、铺上了木板成为了公路桥。1948年初冬,国民党军队从滦县撤退时,炸毁了铁路新桥,“炸毁桥墩6座、桥梁24孔”。而毗邻的滦河大铁桥也受到殃及,桥身受损。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先对滦河大铁桥完成了修补,让其迅速担当起了铁路便桥的重任,在平津战役支前运输中做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3月,铁道兵团第一支队开始修复被国民党军队炸毁的铁路新桥,而滦河大铁桥再次铺上木板成为公路桥。据我的母亲回忆,大铁桥铺设的木板均为40厘米左右厚的木板,但缝隙较大,那时没有什么汽车来往,但马车很多,感觉桥面很宽,可容两辆马车双向通过。母亲还依稀记得西桥头钢架梁的拱形梁楣上雕刻的是二龙戏珠,龙身舞动,活灵活现。
1974年,滦河大铁桥的下游800米处新建了两座公路桥,滦河大铁桥才宣告 “退役”。没想到“退役”才两年,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两座新的公路桥毁于一旦。母亲说,凌晨地震,公路桥没事,上午还通过公路桥往东北运送了伤员,但公路桥没能扛得住下午的余震。眼见着公路桥坍塌,而滦河大铁桥却安然无恙,于是它再次被启用,用于抗震救灾。1978年7月1日,复建的公路桥——滦河新桥竣工通车,滦河大铁桥这才最终正式 “退休”。从“出生”到 “退休”,滦河大铁桥历经几度历史沉涪多次风云更迭,却始终肩负使命,岿然不动。
今天,我们再次看到这座伫立在河滩上的老桥时,不要觉得它残破、矮校正是从这里,走出了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筑起了中国铁路的脊梁。
本文图片由田绵石摄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