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瑞士、德国、日本等国的制造业,以及这些国家控制误差不超过毫秒的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制造业工人和那些能将寿司捏成极致艺术品的厨师……而经这些国家的工匠之手制造出来的产品,也无一例外被打上了高品质的标签。

那么,中国呢?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这种“工匠精神”?答案是肯定有!例如,在去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的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中,就讲述了咱们铁路行业的一名出色“工匠”,他就是中国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钳工宁允展。宁允展研磨的高速动车组转向架定位臂与轮对节点严丝合缝,“插不进一根头发丝”,因此他被同行称为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师“鼻祖”。他研磨的转向架已装上644列高速动车组,奔驰里程达8.8亿余公里,相当于绕行地球赤道2.2万圈,为铁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为车间高铁研磨领域的第一把手,宁允展当上了研磨班的班长,但几年后,他主动找到领导说不愿当班长,想在一线一心一意搞技术。宁允展说,我不是完人,但我的产品一定是完美的。不当班长不当官,一心一意搞技术。这位车辆钳工的成长历程之所以让无数人为之动容,正是因为他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完美的“工匠精神”。作为“大国工匠”的代表,他淡泊明志,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职业的极致化,缔造令人惊叹的“奇迹”。他的成功,靠的就是敬业和责任,靠的就是“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的专注和坚持。

“德行”与“技能”并行,梦想就在脚下。从这个意义上讲,宁允展的事迹唤醒的是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一次全新认知,完成的是对“岗位成才”的一次思想教化。如果我们一定要给“工匠精神”一个清晰定义的话,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如果我们一定要给“岗位成才”做个精确表述的话,那就是李克强总理所力推的“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

任何岗位,只有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用心工作,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铁路的安全生产、创新发展需要“工匠”,更呼唤这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完美的“工匠精神”。让我们向平凡而伟大的“工匠精神”致敬!

刊自济南铁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