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在大秦线上的8个车间20个接触网工区干部职工的工作常态。从今年开始,这样的艰苦工作渐成过往。这个段把结冰后处理与结冰前预防结合起来,创新设备管理方法,改进除冰作业方式,强化干部现场作用,大幅提升了除冰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保证了隧道设备的安全运行。
设备管理出新招
隧道顶部渗水结冰是困扰供电安全多年的难题,冰柱一旦与导线接触,就会造成跳闸停电,甚至造成承力索断线的严重后果。这个段管内隧道一半以上集中在担负着重载煤运任务的大秦线,总长6万多米的35座隧道不同程度存在漏水现象。冰情最为严重的大秦线花果山隧道全长3741米,漏水点多达912处。往年,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三九天,职工们从隧道这头打到另一头,回头一看,打过的冰点有的又挂上了冰柱,必须返回去再打一遍。在每年4个多月的除冰期,职工们每日昼夜轮流除冰,平均需出动2万多人次。
近几年来,入冬前,这个段根据供电线结构位置和风险等级,将隧道内裸露的正馈线全部更换为带有绝缘外皮的抗冰导线,在漏水点密集的承力索上方加装绝缘护套,使冰柱即使与导线接触也不至于马上造成跳闸停电,为除冰工作赢得了宝贵时间。2015年入冬前,他们又对管内漏水点进行了细致的摸排统计,在漏水点密集的区段分批加装了绝缘防护挡板,成功地将水流引至远离供电线索的安全地带,90%以上的班组除冰次数从每日2到4次逐渐降至1到2次,大大减轻了冬季隧道除冰作业的劳动强度。
隧道作业寻规律
这个段不断摸索隧道结冰规律,根据不同隧道情况制订除冰计划。根据以往经验,长大隧道的冰点往往集中在洞口两端,中间无冰。他们安排相邻两个车间同时出动,从两端分别除冰,避免同一个车间职工往复奔波。管内部分隧道离工区距离较远,交通不便。他们在隧道附近设置了临时除冰点,每年除冰期安排职工轮流驻扎,专门负责就近一两个隧道的除冰工作,保证了除冰的及时性。
这个段各车间班组根据自身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不断总结适合自己的除冰方法。位于大秦线中部的茶坞供电车间下庄检修队是全段除冰任务最重的班组。他们管理着大小隧道20座,理论上需要60到70人同时出动作业。他们总结出气温临界点规律:室外气温低于零下8摄氏度,只打千米以上的大隧道,因为千米以下的小隧道漏水点已全部冻严、封死,无需除冰;气温高于零下8摄氏度,千米以上的大隧道内基本无冰,只需去小隧道除冰;最低气温低至零下10摄氏度以下,则必须安排夜间除冰。按照这个规律,他们通常每次只需安排4到6个除冰小组,每组6个人同时出动作业,即可保证供电线路的安全。
干部担当 “安全哨”
这个段规定每次除冰作业必须至少有一名干部全程跟班作业,对预想会、收工会、作业安全以及交通安全的关键点进行严格卡控。该段还建立了 “隧道除冰交流群”,每名干部每次参加除冰作业后,把现场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及时上传到群里,并由专人统计,每日在局域网发布 “干部隧道除冰情况日报表”,干部们参加作业的隧道名称、作业时间、每日除冰次数、累计除冰次数一目了然。
他们对除冰作业实行闭环管理。车间每周至少一次、班组每周两次对各除冰小组每日除冰任务的完成情况、完成质量以及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及时掌握重点区段的结冰情况、结冰速度,并将检查情况作为对除冰人员的月度考核依据。他们还制订了多套应急抢修预案,对抗冰导线、接触悬挂断线等突发故障进行有针对性的演练。
最近,这个段又开始尝试利用行车间隙出动作业车除冰,克服了雪天交通不便的弊端,为供电安全增添了一重保障。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