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牛翁。”

“什么?牛翁?!”

11月23日11时许,走出杨老书房,同事告诉我,从照片与书画作品中可以看出,杨钟岫就是牛翁。

我一直是牛翁的粉丝,对他耳熟能详。他1922年6月出生,本名杨钟岫,重庆市人,老新闻工作者。曾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光华大学等五所大学。高级编辑、重庆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主要作品有《唐诗译赏》《巴歌俚词》古体诗集等。

当得知记者为成渝客专而来,已经94岁高龄精神矍铄的杨老笑容可掬、如数家珍般侃侃而谈:

1952年7月1日凌晨,我们西南人民广播电台报道组的工作人员就去到通车典礼现场,装饰一新的广播车早早就装在了特挂的平板车上。我下车一看,周围来看热闹的市民已经把整个菜园坝火车站围得严严实实的。

典礼仪式完后,从北京赶来参加通车典礼的中央代表、国家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在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部长赵健民的陪同下登上列车。在列车开动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滕代远部长谈到重庆正在演出的话剧《四十年的愿望》。他说,这是巴蜀人民四十年的愿望,在重庆解放后短短两年时间就得以实现。这是我头一次把40和2连在一起来考虑这次通车的事。从40比2这两个数字中,体会出两个时代的迥然不同。

首次行车,车速很慢,五百多公里路程,走了一天一夜。我在座厢中和几个工矿劳模代表漫谈起来。听了他们讲述重庆解放两年来,怎样把解放前夕濒临停产的工矿及时恢复生产,并且奋力发展生产的情况,更谈到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在不断改善。一个劳模谈到兴奋时,站了起来,一拍身上的白衬衣,笑着说:“多年来,这是我头一回穿上这一身漂亮的衣衫。”这句大实话,透露出物质与精神间多重深刻的关系。

第二天早上,列车驶进一望无际的川西平原。当列车驶进成都北门车站(当时只有这一站)时,我站在车门边,一抬头,便见一片看不到边的人海和花的海洋。成都各界欢迎的人群,人穿鲜衣,手持鲜花,欢声鼎沸,花浪翻腾。

那时还没有电视,电台便成了最快捷的通讯工具。我们西南·重庆人民广播电台装饰得华丽的广播车从平板车上被卸下,在成都城里漫游了一次市街,用男女声对播的形式向川西父老乡亲致广播词。那是我第一次客串川语播音。我和周光珏对播,她美妙的成都韵和我地道的重庆腔,确也显示出了巴蜀之间的谐和。

两位数和一位数之比,启示着我。回到重庆以后,我写了一篇广播稿,题目就叫《40比2》。

“成渝客专就要通车了,成渝间的运行时间将由最初的一天缩短至一小时,这,就是‘1比1’的巨变。”杨老收回思绪爽朗地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