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荣倖 通讯员许书桃

“一唱那成渝路,有话说从头,四十年来说修路,派款又拉……四唱那成渝路,通车到成都,四十年希望实现了,鞭炮响连天……”102岁的吴春银笔挺地坐在家里的沙发上,一边高声哼唱,一边用双手为自己打着拍子。

“精神状态好得很,哪看得出是这么大岁数的老人哟。”看着眼前白发苍苍的父亲,61岁的女儿吴代君笑着说。前段时间,她把成渝高铁即将开通的消息告诉父亲后,家里就常常传出老人的歌声。

吴春银唱的这首歌叫《四唱成渝路》。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建成通车,沿线老百姓用这首歌来表达内心的喜悦。而对于吴春银来说,这首歌曲有着更特别的意义,因为他曾是这条铁路的建设者之一。

吴春银出生于重庆江津县油溪镇,年轻时学得一手木工制作的好手艺并以此为生。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民政府开始修建成渝铁路,吴春银成为了一名筑路工人。然而,修筑铁路的过程却充满了曲折。“我修了十多年的成渝铁路,到最后一寸钢轨都没看到,而政府承诺给我们的工钱,也基本没兑现过。”对于那段发生在七八十年前的痛苦经历,吴春银仍记忆犹新。

1949年10月,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中国铁路也迎来了新的时代。吴春银继续靠替人做木工维持生计。1950年的一天,吴春银正在自家外面做木活儿,一个陌生人上前问他是否愿意加入筑路队伍。由于十多年前留下的阴影,吴春银有些犹豫。陌生人看出了吴春银的疑虑,说:“我向你保证两点,我们的党和政府是干得成大事的党和政府,是不欺骗人民的党和政府。”听了这话,吴春银当即决定加入修路队伍。后来,吴春银才知道,请他去修路的那个人是当时西南工程局的一位工程师。

1950年6月15日,初夏的阳光洒满山城大地,中国铁路也迎来了万众瞩目的新生。就在这一天,成渝铁路正式破土动工。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动员组织了十万民工参加筑路,吴春银就是其中一员。

那时候,工人们不得不在沿线就地安营于山坡、沟壑,甚至与农户家的猪羊为邻。吴春银和很多工友晚上只能以稻草为床,以草席作褥。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却斗志昂扬,热情高涨。在建国初期经济落后的情况下,政府尽量为民工提供各种生活保障。每天,吴春银和工友能吃到免费饭菜,隔三差五还能“享受”到一顿猪肉。一个月下来,吴春银还能获得8斤大米的酬劳。“这与此前给国民政府修路时挨打挨饿的境遇相比,简直幸福太多了。”吴春银说。

那时候,物质条件的匮乏和技术水平的落后也没有难倒勤劳智慧的川渝民工。刚开始工作效率不高,吴春银和工友们就利用休息时间找铁路工务段的专业师傅学习技术,然后分成小队开展互助互学;缺生产生活工具,大家就抽时间一起制作扁担、板凳、锄头,为组织减轻负担;缺乏机械设备,筑路大军常常用火把照明,靠钢钎、大锤、十字镐开凿,用双手和血汗推动路基向前节节延伸。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两年修通成渝路”的奇迹真真正正的发生了。1952年7月1日,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一列装饰一新的蒸气机车驶出重庆车站,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正式通车了!那一刻,吴春银挤在热情如潮的人群中挥舞着双手,看着“哐哧哐哧”的火车驶过眼前,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为了这一刻,像吴春银一样的数10万民工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为纪念他们为成渝铁路所作的贡献,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的梅花山上建起了一座“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而这个纪念碑距离吴春银现在居住的地方不足5公里。

成渝铁路建成近60年后,吴春银在儿女的陪同下,坐上了从成都开往重庆的“和谐号”动车组。女儿吴代君说,当时,饱经沧桑的父亲坐在动车上“东张西望”,好奇得像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

97岁时第一次体验了动车,如今,已是年过期颐的吴春银又开始“惦记”即将开通的成渝高铁。“我这个年纪也可以有梦想,我的梦想就是坐一坐成渝高铁。”吴春银对女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