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一线

焊花点亮职业生涯

2015-09-24 09:03:05来源:用户投稿作者:付世坤

本报记者 付世坤 通讯员 李各

9月14日7时许,袁维强正在检修主库架车台位上检修车辆。只见他半蹲着身子,用检点锤敲击着车体各个部位,目光顺着手电筒光缓缓移动,当聚焦到应急电箱时停了下来,大块污垢锈块在敲击后滑落下来,原来那里出现了严重腐蚀。

“保安全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必须把好每一个环节,做实每一个细节,才能堵塞安全漏洞。”深谙车辆检修技术的袁维强及时制定加修方案,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焊接补强,杜绝了车辆零部件“带脖上线运行。

袁维强是重庆车辆段检修车间制作加修组的一名熔接工,今年56岁,参加工作已有36年。36年来,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发现并消除吊板腐蚀、裂纹等重大故障上千件,确保了旅客列车的安全运行。

袁维强于1979年2月进入重庆车辆段。工作初期,枯燥单调琐碎的工作使他产生了厌倦心理,他开始带着情绪上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成为工作常态。7月的一天,热浪逼人,焊修工作又是露天作业,四处飞溅的火花将空气烤得更热,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工作服不知被浸透了多少次,袁维强压抑已久的情绪终于爆发了,他直接撂挑子不干了。可是,旁边的老师傅丝毫没有被他的情绪感染,仍旧在专心致志地焊接。“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也说不出什么,但那一刻被某些东西所打动,突然感到自己好渺小,师傅的身影很伟岸。”袁维强说。

打那以后,袁维强发生了转变。他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勤学业务技能,熟记金属材质、结构,晚上还整理学习笔记,重温白天所学的知识,凭着“蚂蚁啃骨头”的执着精神与韧劲,不仅掌握了车辆焊接理论知识,而且掌握了车辆焊修技巧,从一个焊修“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成为班组里的技术骨干。“当一个人真正热爱自己的职业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熔接新工一般需要半年才能单独作业,而我只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袁维强说。“在焊接前,要认真观察熔池变化情况;焊接时,要做到手稳;焊接后,要认真检查,焊接‘三部曲’缺一不可。”一次,他的同事在焊接折页时,因简化焊接作业流程,焊接后没有认真检查,在焊缝处形成了夹渣、裂纹。袁维强检查发现后,立即除去药皮重新进行焊补,从而防止了一起因焊接不到位引起的折页脱落事故。

由于工作表现突出,袁维强被安排负责车间团支部工作。他思想上进,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团支部工作的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时刻牢记党员的职责,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并在工作中注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就在袁维强入党不久,段上举办了“国防杯”技术比武。“备赛那段时间,袁维强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学理论、背各种金属材质数据……”检修车间党总支书记说。那时正值酷暑,袁维强反复练习管件全位置焊接技术,马步下蹲,右手拿焊钳,左手拿面罩,平焊、立焊、横焊、仰焊,每一个动作、步骤都力求流畅到位。“马步一蹲就是一两个小时,他的衣服完全被汗水浸透了,但他从不喊苦、从不叫累。”同事一边说一边对袁维强竖起了大拇指。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段技术比武中,袁维强一举摘得了全能第一名的桂冠。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从事焊接工作以来,袁维强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了团队的重要性。如今,他言传身教,已带领多名学员徒弟走上了车辆焊接工作岗位。袁维强还主动请缨担任班组职工业务“陪练”,对班组职工进行“手把手”技术指导。在他“传帮带”的影响下,班组职工学技练功蔚然成风。

“马步下蹲是焊接基本功,必须扎好马步,底盘才能稳。”“焊条与工件的距离要保持在5毫米左右,这样才能维持电压稳定,保证焊缝像鱼鳞甲一样均匀整齐……”说起自己的焊接经验,袁维强滔滔不绝。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袁维强每天要用掉2.5公斤焊条,36年里,他凭借焊条迸发的火花点亮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