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 傅柏林

编者按:

在纪念建党94周年之际,在全局认真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关键时期,特意刊发这篇《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品格》。在采写和编发此文的过程中,我们无不为一名老共产党员感人至深的事迹而感动而震撼。他做善事30多年如一日,先后收养收留孤儿老人300余人;他总是在最困难、最需要共产党员时,首先冲在第一线,先后参与救灾救难100余次;他面对数十万元医疗回扣分文不收,如数交公;他在住房最困难的时候,向大家公开承诺“只要医院还有一户职工没有正式住房,我赵春翰决不搬进新房”,先后6次将自己的住房让给住房困难的职工……这是共产党人的党性彰显、人性光芒、品格魅力和思想境界,是一名铁路老党员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路局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永远激励全局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的精神坐标。

以“铸道成铁”为主题的《执着巴蜀梦》《不朽成昆魂》《深深乌蒙情》三篇报告文学刊发后,在全局产生了很好的反响。这三篇报告文学积淀的是路局文化,传承的是路局精神,讴歌的是先进典型,展示的是路局发展。今年,路局又开展了“讲好成铁故事,放飞成铁梦想”主题活动,以此深度挖掘这三篇报告文学中蕴含的先进典型和精神内涵。带着这个任务,我们再度走进了乌蒙山区……

一名普通的铁路职工,始终坚持为国分忧、为民解难,30多年间先后收养收留孤儿老人300余人,并带领他们自食其力、自强自立,教育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始终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冲锋陷阵,30多年间先后参与各种救灾救难100余次,全力确保铁路大动脉安全畅通。

一名普通的医院院长,始终发扬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精神,一年建成3个卫生所、9个保健站、23个卫生室,300公里沿线职工提前4年享受到国家医疗保剑

一名普通的一家之长,心里时刻装着自己的“干儿子”、装着医院的病人、装着职工疾苦,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家人,先后6次将自己的住房让给住房困难的职工。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个烈日当空的上午,笔者来到六盘水机务段家属区,见到了这位退休老人,路局原六盘水铁路医院院长——赵春翰。

今年78岁的赵春翰,生于烽火燃烧的抗日年代。16岁时他应征入伍,在部队学了一些医学知识。1966年转业入路从事医疗工作,后来成为铁路医院院长。他以一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一生艰苦奋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廉洁自律;他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沉淀着铁路基因,传承着成铁精神,续写着大爱无疆的传奇故事.……

他先后受到过中纪委、中组部、原铁道部、原卫生部、贵州盛六盘水市、铁路局多次表彰,获得过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先进个人”、“火车头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学雷锋标兵等58项殊荣,受到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的事迹先后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工人日报等二十多家媒体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和震撼力。

他是一名普通的铁路职工,以舍我的奉献、持续的善举,彰显着真情大义,树起了社会道德风尚的标杆

赵春翰收留孤儿的善举,在凉都的大街小巷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即使是至亲至爱之人,也难以做到不离不弃,然而在这个大家庭中,赵春翰做到了。这份爱超越了责任、超越了世俗,他用最本质的善良和最无私的爱心,为我们诠释了道德之美和人性之美。

赵春翰最初与流浪儿结缘,是在1975年初春的一个晚上。一个姓李的流浪儿为逃票扒乘货运列车,被摔得头破血流、昏迷不醒。时任六枝铁路卫生所所长的赵春翰闻讯,立即将他背回所里抢救,随后又带回自己家中调养,在赵春翰及家人一个多月的精心照料下,小李康复了。小李不愿意再流浪,面对赵春翰慈父般的爱,他鼓足勇气拜赵春翰做干爹,这就是赵春翰的第一个“干儿子”。

没想到,赵春翰收“干儿子”的消息不胫而走,曾和小李一起流浪谋生的6个同伴找上了门,要求赵春翰也收留他们。就这样,赵春翰的“干儿子”就发展到了7人。

当时,赵春翰每月64元工资加上妻子微薄的工资薪酬,除了负担自家孩子的生活上学外,再要负担“干儿子”们的生活是很艰难的。于是,他把这帮流浪儿们组织起来,成立了清洁自救队,靠每天打扫六枝火车站家属区卫生,向每户收取5分钱的卫生费来维持生活。这个由“干儿子”组建的队伍就这样诞生了。

1984年,赵春翰任六盘水铁路医院院长。在六枝的这些流浪儿因无人管理散了,孩子们有的再度流浪,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这不幸的结局使赵春翰痛心疾首,他看到医院不少脏、苦、累的活确实需要人手,六盘水铁路地区脏、乱、差的环境也需要人清理。于是,他找回这些流浪儿,专门从事清理垃圾的活,一支由20多名流浪儿组成的“干儿子”队伍重新建立起来。

从此,赵春翰没了节假日和休息时间,他把所有的空闲和精力都投到了他的“干儿子”们身上,领着他们自己动手在医院的后山修建了简易的住房和厨房,然后把铁路地区的垃圾清理工作全包了。

就在这年寒冬,为了改变铁路地区的卫生面貌,赵春翰和他的“干儿子”们打响了一场持续20余天的“垃圾清运战”,清理了车站门外等处的陈年垃圾数百吨,疏通了排水沟。很快,铁路地区成了六盘水市卫生先进集体。

“干儿子”们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家”,“队伍”也随之越来越大。赵春翰带领他们主动请战,长年活跃在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义务劳动或各种突发性事件的抢险现场中。1994年,“队伍”开赴到城外的梅花山脚,开辟了农场,种地搞养殖。1997年,修建内昆铁路占了农场,他们转到六盘水市城郊的殡仪馆,参加公墓修建。1997年,退休了的赵春翰更是把全部精力放在他们身上,除殡仪馆的工程外,还组织他们开办了苗圃、花圃、垃圾处理场,“产业”规模日趋扩大。2001年,赵春翰带着他的“干儿子”们又转到荒凉的坦克山,修建了居住的平房,建起了垃圾焚化炉,同时开山栽树、养鱼、种田……

30多个春夏秋冬,赵春翰先后收养过孤儿、流浪儿和生活无着落的社会青年251名,收留孤寡老人30多位,如果加上不定期到这里打短工的农民工,至少有300多人在这里呆过。他用慈父般火热的心温暖教育他们,利用垃圾尝殡仪馆、救灾抢险一线等特殊场所,用“劳动”这一特有的形式,对他所收留的“干儿子”们进行“灵魂再造”,带领他们自食其力、自强自立,教育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今年35岁的侯松,可算是“干儿子”这支队伍自己培养的“秀才”。19年前,他初中毕业后,父亲病故,母亲改嫁,生活无望,就从几十公里外的山村来到这里。赵春翰发现他白天干活,晚上看书,就支持他、鼓励他,还专门给他腾出一间房子,请来辅导老师。1998年,侯松考取了六盘水电视大学中专班。赵春翰花了5000多元,使他顺利念完中专。2001年,他被分配到一所公办小学,成了一名教师。

今年30多岁的曹宏告诉笔者,在这个大家庭,他改掉了流浪时小偷小摸的恶习,学会了电焊、泥水工等技术活。在赵春翰的张罗下,1999年他和来自威宁自治县的“队员”卢琳结婚了。在他的眼里,“赵叔叔”就是最好的人,他要一辈子跟着“赵叔叔”。30年间,赵春翰不仅帮助许多“干儿子”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还为其中29个“干儿子”找到“对象”,让他们得以喜结良缘。

赵春翰无私的奉献,超越了亲情,融入了道义,汇合了良知,闪耀着世间最纯朴的人性光辉。他用平凡中的伟大、质朴中的高尚,用有形的正能量、鲜活的价值观,诠释着人格的魅力,奏响了一曲高亢的道德赞歌,标注了“最美”的精神高度,向人们传递来自心灵的温暖,向社会释放源源不竭的感动。

他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在急难险重面前,他义无反顾,彰显着党性光辉,挺起了坚强不屈的脊梁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胸怀大局,危难时刻,勇敢地担当起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责任!”有着50多年党龄的赵春翰,时刻牢记着这句话并践行之。每当发生重大塌方、断道或重大疫情,一个光辉的名字一次次被叫响,这个名字就是共产党员赵春翰。生死考验面前,他义无反顾;利益决策面前,他无私无畏。他挺起了共产党员的不屈脊梁,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绘就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壮丽画卷。

上世纪80年代末,云贵交界处发生了一起行车事故。在搜救遇难人员过程中,赵春翰带领他的“干儿子”们,协助铁路救援队抢险救灾,主动把一具具遗体抬到指定地点,逐一对遗体的创伤进行清洗、缝合,给遗体换衣、整容,并配合公安部门登记、拍照、编号、清理遗物。为防止小动物损坏遗体,赵春翰和几个“干儿子”在临时停尸棚内和遗体睡了十多个夜晚。每天早上,赵春翰都照例为遗体洗脸、化妆,一干就是10多天,直到家属前来认领火化。

他们出色地完成了看护遗体的任务,给受难者家属以最大的精神慰藉。国务院赴事故现场的领导在听取汇报后很受感动,他请六盘水市委负责人向赵春翰转达:“党和人民感谢他!”

应急抢险,每年总有几次。每次,赵春翰总是走在抢险医疗队的最前列。

1991年7月3日,六盘水地区发生多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贵昆线梅花山隧道坍塌,铁路中断,赵春翰带着13名医护人员在隧道深处的避人洞搭建起“战地救护所”。

1993年6月,施工单位在贵昆线上进行抗滑锚固桩施工,发生重大伤亡事故,赵春翰一声令下,医务人员和他的“干儿子”们立即赶到现场,救死扶伤,处理善后。

2000年9月27日,水城矿务局木冲沟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62人死亡。赵春翰带领20个“干儿子”主动请缨,轮班苦干10个昼夜,硬是把一具具尸体整理得干干净净,使死者家属感到慰籍。参加这次抢险的“干儿子”石荣光说,由于井下抢险难度大,有的遇难者找到时已是面目全非,我们戴上三层口罩也能感到气味难闻,但赵叔领着我们是哪里最脏、最苦,就抢先干,从不讲价钱。

铁路抢险,随时可见他和“干儿子”们的身影。最令他们难以忘怀的是:1994年夏天,贵昆钱六枝地段铁路两旁的村子发生疫情,并迅速向铁路两端蔓延,人们唯恐躲避不及。赵春翰组织医务人员和“干儿子”们奔赴疫区,成立“防病治病指挥中心”,带人深入疫情包围的十多个小站及其周边重灾区,分析查找原因,阻断传染源。对发现的患者和疑似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传染源扩散。他们身背几十公斤重的药水和石灰,与有关人员一起进行消毒。他们走村串寨,不怕脏,不怕累,不叫苦,不叫累,48个昼夜,用汗水遏制了病菌的蔓延,换来了人们生命的安全。

30多年来,赵春翰带领医疗队和他的“干儿子”们,长年活跃在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义务劳动中。他们因敢打、能打硬仗而声名远扬。广大群众称这支“队伍”是“抢险队”“敢死队”。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们干这些险活、苦活、累活,几乎都是尽义务,没有报酬。他们在一次次重大抢险中折射出的形象足以让人仰视,他们用行动积聚起这个社会前行的正能量,成为巍巍乌蒙上不屈的脊梁。

他是一名普通的医院院长,重事业如生命,视名利淡如水,彰显着高尚品格,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

赵春翰常说:国家的困难,鞭策我要一生艰苦奋斗;群众的疾苦,教育我要永远甘守清贫。几十年来,作为医院院长,他始终装着医德医风的建设,装着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永葆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底色”,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作为院长,赵春翰从不亲自采购药品,而医院收到几十万元购药回扣,他如数交公;作为院长,他没有为自己配过一辆轿车,没有利用职权接受一次贿赂;作为院长,无论是子女升学、婚嫁、还是老人去世,他从不宴请宾客;作为院长,他本人从不讲究吃穿,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本色。

在医生岗位的三十一个春秋,赵春翰视事业为生命,技术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把满腔激情投入到事业中。他视患者为亲人,对每一位患者都微笑接待,对每一份痛苦都尽量抚慰,对每一个疑惑都详细解释,从不会因为患者身份、地位、财富等因素而厚此薄彼。赵春翰用他的真诚、清廉、善良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彰显了医者仁心的人间大爱,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交口称赞。他无悔,演绎最悦耳的生命乐章;他奉献,呵护最美丽的生命之花。当人们对他表示谢意时,他总是说:“能为病人减轻痛苦是我们医生最大的快乐!”

他恪守执政为民的“公仆底色”,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回顾赵春翰艰苦奋斗的人生经历,人们永远也无法忘记1996年300公里的铁路卫生线建设。当时,要在300公里的铁路线上,新建3个卫生所、9个保健站、23个卫生室,概算经费135万元,而实际到位资金仅有35万元。怎么办?赵春翰带领医院干部职工和他的“干儿子”们艰苦奋斗、自主创业,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为节省施工费,赵春翰亲自带人挖掘和运输各工地土石方;为节省各保健站和卫生室的开办费,他低价购买旧家俱并统一配置到各点;为节省宿舍、卫生所的地基石料钱,他顶着烈日,带着“干儿子”们到乌蒙山深处的扒那块等小站,拣了4车皮近200吨片石,送到工地。

在施工紧张阶段,为保证施工进度用款,他耍起家长作风,强行借走了女儿小娅准备结婚的7500元、儿子小海的5000元,拿走了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三女儿小静的2500元,全都用于铁路卫生线建设中。

赵院长向女儿“借”钱的消息传出后,医院职工坐不住了,他们纷纷自发借钱给医院。内科主任李莹到南京进修前,把一叠整齐的百元大钞放到了院长的桌上,她深情地说:“一走就是一年,不能参加医院建设卫生线的最后冲刺,这一万元就借给医院先用吧。”就这样,大家你五百、他一千,没几天,赵春翰手中又多了“自有”资金35万元。

在这种精神的感召和鼓励下,3个卫生所、9个保健站、23个卫生室如期建成,并一次性通过原铁道部验收。

采访中,原医院工会主席段新民向笔者透露: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到这个“队伍”里找正在吃饭的赵春翰,发现他们全吃一些乱七八糟的剩菜。后来他才知道,为了多一点施工流动资金,赵春翰把自己5个月的生活费和“干儿子”们5个月的“工资”及其买菜钱,全部投入到卫生线建设中。5个月里,赵春翰和他的“干儿子”们没钱买菜,就从饭馆挑来的“潲水”里捞出剩菜,挑一挑、洗一洗,煮了再下饭吃。

其实,艰苦创业对赵春翰来说,并非始自六盘水。早在六枝卫生所当所长时,他就作出了突出贡献。当时的六枝卫生所仅有一幢180平方米的平房。随着所里中医、五官、妇产、外科等科室的开设,本来不多的用房更加紧张。赵春翰硬是利用工余时间,带着大家炸山开石、建窑烧灰,筹集石料石灰;赶马车跑运输,采中药卖,当装卸工,筹集购买钢筋水泥的资金。没花国家一分钱,就建成了一栋218平方米的医疗用房。

不仅如此,那些年,在当地有关方面的支持下,赵春翰和他的“干儿子”们承接了一些劳动密集型小工程,挣到的钱,除了维持大伙的开支,还有一定结余,赵春翰就把其中的一部分用于扶贫,这支“队伍”还是“扶贫队”。

六盘水部分地区,由于地处乱石山区、高寒山区,环境恶劣,至今还相当贫困,农民生活困难,医疗卫生和教育条件差。赵春翰在梅花山区修建车站卫生所期间,带领他的“干儿子”们开山取石,为8户居住在简陋茅草房里的农民修起新的石瓦房,还买来树苗帮助农民种了3000株果树。在采访过程中,笔者没能赶到那里,也没能看到他们当年为村民建的房子,但找到了3位村民的电话,并通过电话进行了采访。村民们说,赵院长是个好人,为他们办了不少好事,现在他们还住在这些石瓦房内。他们强调,住在石瓦房内,感到很舒坦。

那些年,赵春翰还带着他的“干儿子”们先后为水城县青口乡17个村建起了卫生室,并帮助培训人员、购买药品和常用医疗器具;为这个县小马场村一所小学添置38套课桌椅子,资助南开乡茅屯小学改善办学条件等。除了直接捐资扶贫外,他们还承接一些活计,接收孤寡老人和贫困山区农民,或安排他们做一些轻便活从中获取一定收入,或安排他们干别的体力活挣钱养家糊口。“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赵春翰就是这样一个一辈子做好事,一辈子艰苦奋斗的人。他的先进事迹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启迪和思索。

他是一名普通的家长,先他人之忧而忧,后他人之乐而乐,彰显着人生境界,书写了别样人生

“赵院长是个不顾家的人,他先后6次将自己的住房让给有困难的职工;赵院长又是个顾家的人,他心里时刻装着自己的‘干儿子’们,装着医院的病人。他的家很小,只有十几平米;他的家很大,像他的心胸一样宽广。”了解他的同事都这样评价他。

的确,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我很难相信一个当了13年院长的赵春翰,临近退休时还住在医院澡堂房顶上废弃的简易动物实验室中。

据他的同事回忆,赵春翰住的这间房内,一半堆满了破旧的家俱,一半刚好放下一张大床。他两个未婚女儿住在隔壁房内,小儿子没住处,在临时搭的厨房中安了一张小床。

赵春翰的二女儿肖娅告诉笔者,房顶没有隔热层,冬天冷,夏天热。最不方便的是,楼顶上没厕所,不论白天晚上,上厕所都要下楼到很远的地方。

由于住房孝不方便,赵春翰多病的妻子肖植文退休后,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住在六枝猪圈改造的简易房中。采访中,肖植文告诉笔者:“多想有一套正式住房,多想有一个稳定的家,但我又不能拉老赵的后腿。”

作为院长的赵春翰,曾经分过几次住房,但每次没住多久,他就让给了住房困难的同志。他说:“在住房不多的情况下,共产党员首先应想着群众。”

1976年,还在六枝卫生所当所长的赵春翰,全家三代人住着三个单间旧房,房屋虽不好,但也还算宽敞。后来护士张国兴准备结婚,四处找不到房子,赵春翰和妻子商量,让出一间给张国兴做了新房。没多久,护士魏天霜结婚,由于找不到住房,赵春翰和妻子商量了许久,又腾出一间房子给了魏天霜小两口。

1978年,大龄护士吕淑华急着要房子结婚,可那时单位多年未修过房子,哪有房子分配。该想的办法都想过了,既借不到房,也租不到房,吕淑华常常一个人伤感落泪。

赵春翰暗暗为小吕着急,他悄悄把卫生所以前的猪圈简单整修了一下,但新房怎能安在猪圈中。已无路可退的赵春翰这时又想到自己最后的一间房子,他决意自家搬进猪圈改装的房子,把房子让给吕淑华。

但是,一连几天,赵春翰实在没勇气对妻子开这个口,毕竟,自己也有一大家人,何况已连续让出了两间住房。在走投无路情况下,他决定“先斩后奏”。

一天下午,趁妻子上班未回,赵春翰三下五除二地把家搬进了猪圈棚。待妻子回来时,赵春翰一边向妻子赔不是,一边保证几年后让妻子住上新房。事已如此,妻子除了默默流泪,说不出一句话来。

当时,赵春翰把房屋钥匙给了吕淑华。惊喜之余的吕淑华不知房子为何从天而降,当她知道赵春翰一家搬进猪圈改造房让出住房时,不禁失声大哭起来……

1983年,赵春翰调到六盘水铁路医院当副院长,分到一套两室一厅的新住房,全家人终于脱离“苦海”,有说不出的高兴。

可是,好景不长。半年后外地一对技术骨干调来医院,暂时找不到住房,赵春翰又把自己的好房子让了出来。而自己却悄悄地到外单位借了一间潮湿的空库房入祝

搬家后的第二天,赵春翰出差走了,他妻子肖植文却在清晨上厕所的路上被冰凌滑到,摔成脑震荡,被人送到医院……

肖娅告诉笔者:“那时我们还小,不懂事,每次从好房子搬进烂房子,看到妈妈落泪,心里就恨爸爸。”

就这样,赵春翰先后6次让出自己的住房,直到2002年才搬进了单位分的房子。正如赵春翰有一次在全院职工大会上所说:“只要医院还有一户职工没有正式住房,我赵春翰决不搬进新房。”

如今的赵春翰,身体健康已大不如前,常年养病在家,但仍然不忘关心社会、奉献自我。2013年7月,当赵春翰得知第八届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将于8月在六盘水市召开,他不仅把自己价值几万元的植物和花卉全都无偿捐献出来美化社区环境,还从自己的退休工资里拿出1万元购买了9车盆栽布置街面。他说:“为让凉都更美丽,他愿意尽一个党员的职责。”

通过几天的采访,我们更加敬重这位好心人、好党员和好干部。法国作家雨果说:“善良的心就是太阳”。赵春翰的其人其事其精神也像“太阳”一样温暖社会。赵春翰几十年如一日,慷慨向社会、向铁路做贡献,却从来都没有向社会、向组织索龋这不仅是一名赤子深深的乌蒙情,更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可贵的优秀品格。

今天,尽管赵春翰已经退休,但他的精神永远都不会“退休”,他所传承的路局文化和精神,永远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当前开展“三严三实”的生动教材。他不仅是我们身边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也是路局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他的先进事迹和可贵品质,给了我们很好的重要启示。

始终严以修身,锤炼党性。赵春翰在平凡岗位上、平凡人生中,始终如一做善事,为党尽责、为国奉献、为民分忧,体现了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崇高品格。做到这一点,就要从平凡小事做起,把党员干部坚定的党性和道德的境界放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这既是一名领导干部党性的锤炼和道德的修养,也是个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具体体现。

始终严以律己、为政清廉。三十多年来,赵春翰始终坚持要求别人做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他也能做到。面对急难险重任务他豁得出来、顶得上去、敢于担当;面对各种歪风邪气他敢于较真、敢抓敢管。他尽管家境清贫,但面对巨大诱惑却始终不动心。他一生淡泊名利、“来去无尘”、苛求自己、公而忘私、言行一致,正所谓:“子帅以正,熟敢不正?”。他时时处处做到了严以律己,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重。

始终严以用权,恪守宗旨。古人说:“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赵春翰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在职工群众最需要他帮助的时候,他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他把手中的权力始终用在为民办事、为民解难上,做到了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