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一线

钱塘江大桥打桩巧用“射水法”

2015-05-29 21:32:26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图为正在作业的打桩机。

钱塘江大桥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座现代化公铁两用桥,茅以升与罗英等人在建桥时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采取了多项新技术,用 “射水法”破解打桩难题就是一个创举。

建桥先要选桥址,钱塘江江底地质情况复杂。从1932年起,浙江省建设厅选取了14个点进行钻探,发现江底有40多米深的淤泥,下面还有厚厚的粗砂卵石,最底下的岩层又自北至南呈明显倾斜。经过反复比较,桥址最终选定在杭州六和塔附近的月轮山下。

针对钱塘江特定的地质条件,茅以升与罗英为大桥设计了独特的结构:每个桥墩最底部打入160根长30多米的桩子,再在桩上安放水泥沉箱,沉箱上面再安置20多米高的桥墩。因钢桩成本太高,30多米长的混凝土桩生产困难,打下去时也容易碎,所以他们最终选定了成本较低、搬动轻巧的木桩。

因为江底泥沙厚达40多米,30米长的木桩打到岩层时,桩尾已在泥下10多米了。为把木桩送到预定深度,打到一半时,木桩尾部得套上22米长的钢套筒。特别是靠近南岸的江底泥沙层更厚,需用40多米的长桩,因此要先将楔形物固定在木桩上,打桩时先用蒸汽锤锤击楔形物,打到一定深度再锤击桩顶。

1935年8月,打桩工作次第展开,但困难重重,进展很不顺利。江上茫茫一片,没有其他建筑物当坐标,确定桩位很困难,这就需要特制的工具、设备和测量、施工技术了。

当时,承包商康益洋行特意在上海定制了2艘蒸汽打桩机船,其中一艘叫 “多德号”。此船配备一台高30多米的打桩机架、3具蒸汽绞车和蒸汽锅炉等,这些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先进设备了。

“多德号”1935年8月1日出厂后,随即由 “爱力克号”“康益号”两条拖轮牵引,赶往打桩工地。谁料出师不利, “多德号”驶进杭州湾不久,就遇上大风,先是与 “爱力克号”拖轮碰撞,后又触礁。一根桩都没来得及打的 “多德号”,8月3日21时许竟沉没于海宁澉浦水域,所幸船上人员撤离及时,未造成伤亡。

茅以升闻讯心急如焚,紧急催促各项进程,即使这样,正式开始打桩施工已经是9月上旬了。打桩开始后,茅以升更加焦急,因为江底淤泥中夹杂着许多抗力较大的砂砾层,打轻了,木桩下不去,打重了,木桩就断了,因此一昼夜只能打一根。全桥要打桩的9个墩,至少有1440根桩,按此速度,光是打桩就要4年,2年内通车根本不可能实现。

那些天,茅以升彻夜难眠,连走路都在思考应对之策。某天,他从小孩对着江滩上的沙堆撒尿得到启发,发明了 “射水法”打桩。所谓 “射水法”,就是用一根内径76毫米的长钢管,套上内径32毫米的管嘴,先在淤泥中冲出一个深孔,在拔出水管的同时,快速将戴上钢管套的木桩插入孔中,让其以自身重量下沉,再用蒸汽锤施打,直至木桩触及岩层。

采用 “射水法”打桩后,工程进度大大加快,随着工人技术的不断熟练,最多时一昼夜能打桩30多根,为大桥按期修通奠定了基矗

陈慈林 文并供图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