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从技
2013年7月,局报社迎来创刊60周年的喜庆节日。就在这年的隆冬时节,曾经领导报社工作7年,在总编辑岗位离休的王意明老人,以86岁的高龄辞世。
作为逝者原单位的一员,我参与了部分治丧事务。遵循老人的嘱咐,他的亲属没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对讣告的内容与措辞没有只字修改意见,只说尽可能再简单些,尽可能少给组织添麻烦。身为老人的学生和晚辈,我再次感受到了这位具有64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具有68年革命生涯的离休干部,在对待名和利,对待生前身后,这些所谓个人大事上的磊落情怀。
王总编离世前,经受了病痛的长期折磨,衰老的痕迹颇重。可在我的记忆中,老师永远具有慈祥的长者风范,儒雅的学者气质。老师有着欣长的身材,白净的皮肤,挂着深度眼镜的笑脸富有魅力。他做事总是不慌不忙,给人成竹在胸的感觉;说话总是轻言细语,给人润物无声的享受。
42年前,我在内江铁路技校就读,而王意明是学校的党委书记。当时条件差,缺乏足够的燃煤烧水,学校澡堂基本不开。我们只能到附近的机务段澡堂蹭澡洗。那时候,搞不来特殊的老师和领导,没有单独在学校烧一锅水,而是和学生一道去机务段蹭洗。有一次蹭澡,我无意中站到了王书记的身旁。氤氲弥漫中,他亲切和我交谈。或许是看到我头上的喷头热气较重,就轻声告诉我:“同学,洗头的水不能那么烫。烫了对头发不好,对大脑也可能会有影响。”
当时的我,刚从农村出来,头脑简单得有足够的空间接受新鲜事物。因此,这句温暖的话语,作为长辈的关怀,作为养生知识,顿时刻进了我的记忆。自此以后,不但我自己洗头时,水一定不会开得过热,就是出去理发,也总要跟洗头的小师傅交代一句:“水不要烫啰。”迄今42年,从没有落下一次。在今后的岁月里,更不可能忘记。因为这句话,是我尊敬的老师说的,它应该具备真理的品质。
1976年初毕业后,我分配到六盘水机务段干检修。局报恢复后不久,我们的王书记调任报社总编辑。一直做着文学梦的我,在工余时间拼凑了一篇自以为是小说的东西,因为渴望发表,就直接寄给了王总编。过了一阵,我们几名同学代表单位到贵阳参加分局的篮球赛,与带队来高原采访的王总编惊喜邂逅。看到自己的学生,虽分配到艰苦地区,却表现出良好的情绪,老师深感欣慰。午饭后,竟然丢下跟随他的记者,陪我们一起游览黔灵公园,与我们合影留念。
漫步在如画风景中,王总编把我叫到身边,跟我聊起了稿子的事情。他告诉我,看到学生来稿非常高兴,当即就交给了副刊编辑审阅。可是编辑老师认为文章显得稚嫩,离发表尚有距离。所以,不能因为作者是总编辑的学生,就照顾情绪违心刊发,希望我能够理解。老师从提包里小心翼翼取出我的稿子,上面画满红勾红叉,留下了他和编辑修改的墨迹。接下来,王总编殷切勉励我继续写下去。要求我一定要进入到生活里面去,用心去感悟平凡的生活,坚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只有这样,写出的文字才能站得住脚,才会有血有肉。
我接过总编退的稿子,记住老师的教导。回到单位后,把当时极其脏累的工作当做积累生活的财富,把后来当秘书去偏远小站的调研,作为获取写作素材的渠道。慢慢地,我被身边的小站人和小站事深深感动;慢慢地,我就水到渠成写出了几篇可以在报刊发表的作品。
2001年春暖花开时节,我调到报社工作。一不小心,再次成为了老师另一领域的学生。此时,王总编已退休15年。可我总觉得,在报社的队伍中,始终活跃着前辈的身影;报纸的点滴进步,都凝聚着前辈的心血。前辈的目光始终注视着我们的一言一行,始终关注着报纸的字里行间。
作为后学,我感到了肩上担负的责任,感到了手中那支笔的分量。
作为后学,我告诫自己,应该像王总编和列位前辈一样,理性地生活,按原则做人,用心编辑好手中的报纸,用心编辑出自己洁净的人生。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