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石本驹
陈瑶,来自四川南充农村,老家住在铁路旁。幼时,火车鸣着清新悠扬的笛声,沿着漫长的铁路开进云端,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7年,不满18岁的陈瑶来到贵阳客运段,担任贵阳至广州K66次列车硬座车厢的乘务员。
在她的记忆中,硬座车厢的乘务工作相当“艰难”。因为长期超员,乘务员必须时常穿梭于拥挤的旅客中,每完成一个动作都需要横着身子伸长手臂,“螃蟹式服务”是她打趣的说法。特别让她感到苦恼的是,每一次值乘都要更换3至4次垃圾袋,多次清理厕所,没有空调加上两地间气温的差异,一天下来浑身上下都是怪味。满心以为来到城市就会过上好日子的她,值乘时把帽檐压得很低,怕见到熟人。那几年,她的工作就是在艰辛中摸索。
当得知自己有资格报考预备列车长时,陈瑶有些激动。列车长的称谓,对她来说代表着荣誉和对自己能力的证明。2011年,通过努力,佩戴上列车长臂章的陈瑶,跟随着崭新的“蓝箭号”快速列车开始了新的工作历程。
快速列车意味着需要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当陈瑶真正成为一名列车长时,却发现这份工作其实并不简单,车班的管理、旅客的安全、如何更好地待人接物和处理突发情况,无不考验着列车长。“因旅客突发疾病,情况危急,请医生听到广播后速与乘务员联系。”值乘中,一位旅客突发脑血栓,急促的呼叫声随着广播在车厢里传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可医生却迟迟没有找到。不能再等!陈瑶立即与车组人员对患者进行急救,并通知前方车站联系救护车。
去年12月26日,贵阳首条高铁开通,26岁的陈瑶参加选拔成为“动妹”,换上了靓丽的紫罗兰制服。
“同样是开往广州的列车,服务工作却天差地别。”陈瑶说。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同伴,营造列车良好的旅行环境。
出乘前一天下午在车队学习、布置工作,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7时上车,开车前检查车上的备品、车厢内的卫生、安全设备……”陈瑶说,“每天13小时来往于贵阳与广州之间,晚上9时,一天的工作才结束。”
由于总是需要保持职业化的笑容,陈瑶打趣地说:“以前没有要求没感觉,现在每天都会笑得脸抽筋。”
陈瑶回忆,一起入职的11人,大多数都已是列车长了。8年时光,曲折的人生跟随着蜿蜒的山区铁路变得笔直起来。火车打开了她通往城市的大门,跟随它,陈瑶飞进了斑斓的世界;跟随它,陈瑶拥有了“动妹”那一抹灿烂的微笑。
她说:“你看过那部《海上钢琴师》吗?他仿佛是上帝派来的天使,带给整船游客快乐与欢笑。他说,‘我是船上的乘客,已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这里有我的家人、朋友,还有我的事业’。”而陈瑶在不经意间,也成为了列车上的一名“乘客”。
图为陈瑶正在整理座套。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