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宝全

图为九江桥工段职工在进行钢轨探伤作业。兰宝全 摄

今年春运期间,低温冰冻天气一直在九江地区持续,这时正是钢轨断裂的高发期。九江桥工段管内1270公里的线路上列车密度增加,车流频繁,对钢轨冲击破坏的伤损加剧,严重威胁着行车安全。

面临作业量大、时间紧、人手少、天气恶劣、作业不便等诸多困难,担任九江桥工段检测监控车间主任才半年的雷丽华深感这是一次莫大的考验与挑战。尤其是重点区段昌九城际铁路228公里的线路,职工只能利用每天午夜180分钟的 “天窗”点逐段探测。这个区间交通闭塞,他们下班后推着钢轨探伤仪,几经辗转才能返回,其艰辛可想而知。

经验丰富的雷丽华善于调兵遣将,他将76名探伤工中的5名技师及技术骨干分在8个班组。调整后的班组,整体战斗力更强,3个 “王牌”班组挺进最前线的昌九城际铁路,轮流循环检测。3月9日2时30分,昌九城际铁路庐山城际场上刺骨的寒风裹挟着霏霏细雨飘落在正在作业的探伤工身上。探伤4班的6名汉子在技师兼班长崔晶的率领下,推着两台探伤仪上道,他们要在3个小时内,探测完通向九江方向的8公里线路。他们精检慢推,双眼盯着探伤仪显示屏跳动变化的波形图,两耳聆听传声器发出的异常声响……

在重点地段道岔、曲线、钢轨接头处,钢轨与夹板断裂或螺栓折断几率大,为避免漏检误判,探伤仪需来回推动,在确认无异常后,他们才放心离开。探测曲线时,他们要随时调整探头,以确保探头与轨面密贴耦合。焊缝与轨温伸缩器则是钢轨的薄弱部位,极易出现脱落和裂纹,他们在探测时以仪器为主,以手工复查为辅,再用肉眼“扫描透视”。

在确诊钢轨伤损后,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处理:标出准确部位与伤损符号,重伤钢轨不过夜,立即通知所辖工区更换;对轻伤钢轨除叮嘱工区全天候监控外,探伤仪随时回检,一旦确定发展为重伤后,及时更换。为让钢轨探伤更加精细,现场探伤后,车间还增加了一道数据分析回放工序。对每天采集回来的波形数据仔细分析,对疑难杂症进行攻关,筛查可疑处并反复 “诊断”,准确鉴定,确保隐患无处藏身。目前,该段已更换重伤钢轨16根,对已探测出且仍在线的34根轻发伤和8根轻伤钢轨实行监控处置。

长期风雨兼程的坚守,他们让伤损钢轨无处遁形。 “排雷”的 “工兵”们,用奉献与汗水诠释着岗位职责,守护着钢轨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