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军

图为集宁工务段检查监控车间职工在认真探测钢轨伤损情况。刘红军 摄

 

 3月9日16时40分,户外气温降至零下12摄氏度。集宁工务段检查监控车间钢轨探伤工高玉柱和工友站在线路护栏外,听到报话机里传来的 “天窗”给点命令后,两人一组将近50公斤重的钢轨探伤仪抬上线路,开始对京包线上行土贵乌拉到红砂坝区间8公里的线路进行钢轨探伤作业。

高玉柱所在的检查监控车间负责全段2100公里正线和1280组道岔的线路设备伤损检查,责任区间内曲线多、弯道急、设备复杂。高玉柱和工友们通过探伤仪洞穿钢轨内部的伤痕,把影响列车安全运行的隐患找出来,保证运输安全。

3月的寒风依然砭人肌骨。高玉柱等人谁都不敢把帽子戴严实了,生怕听不到探伤仪的响声和工友间的相互提醒。在钢轨上推行单边轮缘的探伤仪,既要防止滑倒或被拉杆绊倒,又要盯紧探伤仪上显示的波形,每走一步都需格外留意。

春运以来,列车开行密度的增加对钢轨的损害程度也不断加大。高玉柱和工友采用超声波探伤仪和手工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钢轨的 “体检”,不放过任何一处钢轨瑕疵。

“波形显示异常。”当他们行进至土贵乌拉站四道65号轨时,执机手朱万福听到探伤仪发出极为短促的一声异响,立即汇报。班长高玉柱停下来,接过探伤仪,退回3米远处重新探测,仪器显示的波形果然异常。高玉柱摘下手套,在同伴的配合下,用砂纸把钢轨接头处的油渍打磨干净,洒上酒精水,利用校验探头进行复验。2分钟后,他确定左股钢轨距离第一孔有水平裂纹8毫米。他用冻得发红的手机械地掏出手机,通知土贵乌拉线路工区及时更换。

一个月内,高玉柱和工友在外探伤最少有20天,每天行程都有7公里至10公里,平均要完成约260对钢轨接头的探测任务。长期野外作业,经常蹲蹲起起,他们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风湿病、肩周炎等疾病。

“苦点儿累点儿不怕,这活儿稍有松懈,就会漏检,绝不能掉以轻心!”高玉柱说。

为有效解决现有设备对钢轨焊缝不能全面覆盖探测的难题,进一步提高伤损钢轨的探测率,高玉柱和车间技术骨干研究改进钢轨探伤仪。经多次试验,他们将探伤仪的两个70度探头变向,分别内侧偏斜20度,探测视角明显增大。同时,针对常规探测方法不易检测焊缝垂直伤损的缺陷,他们采用串列式双45度探头加强对钢轨焊缝的探测,使焊缝垂直伤损的探测率提高了8%。

在多年的工作中,高玉柱总是把自己学到的技术和摸索总结出的 “步伐稳、眼睛尖、耳朵灵、手脚勤、不明设备反复探”的一整套操作程序倾囊传授给工友,使车间职工钢轨伤损探测技能得到整体提升。

18时40分, “天窗”点结束。在渐浓的夜色中,高玉柱和工友们搭上返程的汽车,经过40分钟的颠簸,赶回车间驻地。他们继续检查仪器,为次日工作做准备。春运以来,他们已探出伤损钢轨28根,为安全生产排除了一个又一个隐形 “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