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石宗林 通讯员 马旭
冬季的乌蒙高原,夜晚来得格外早。2月18日,农历除夕,时间的指针还未到18时,地处大山深处的贵阳车务段打括站已是一片漆黑。刚刚巡视回来的车站副站长杨跃发正准备签收调度命令、统计上报白班接发列车数据。此时,鞭炮声从山后传来,仿佛告诉人们这一天是除夕。然而,这样的热闹并不属于杨跃发。这个时刻,只有一名值班的工友和他在一起,坚守着属于他们的岗位。“今年是第三次在车站过春节。”杨跃发说。他是黄织铁路开通后第一批调进来的铁路工人,2011年初来到打括站,便与大山结了缘。
打括站地处黔中腹地的凤凰山中,像是空投到山窝里的一顶帐蓬,前后夹着大山,左右三百米内均是幽深的隧道。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也不见乡村炊烟袅袅,只有两股铁轨,执着地挑起老区人民通往外界的“致富路”。
由于铁路线路尚未完全完成,前方还是尽头线,每天除了六趟客车,还有四五趟货车通过。多数时候,杨跃发守着寂寞,他的春运就是每天在这大山深处默默地守望着数千名旅客从这里安全而过。自从2013年初织金这个老区县城开行客车以来,总共有350万人次的旅客从这里安全通过。
其实杨跃发的家离车站并不远,就在四十多公里外的另一个车站。他的两个儿子与自己一样,都在铁路小站工作,妻子一人照应家里。今年春运,车间原本安排杨跃发回家过年,但由于邻近的另一个小站鸡场坡有职工退休,人员紧张,杨跃发便主动担当起了支援任务,在两个小站来回跑。“老杨就是有股倔强劲,永远冲在最前面,支部上党课、搞活动,他就是最好的教材。”与杨跃发共事多年的打括站站长袁敬介绍,每逢春运暑运、黄金周或应急抢险等重点任务,不待领导安排,杨跃发总是带头奋战。通过几次防洪抢险接触下来,附近的村民都对杨跃发竖起大拇指:“老杨就是精神好。”
就在2014年7月,由于当地连续多日暴雨,邻近的凤凰山隧道内暗河水淹铁路道床。正在车站值守的杨跃发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果断拦停由贵阳开往织金的K9476次列车,确保了车上1300多名旅客的生命安全。列车在车站停留了13个小时,杨跃发和抢险人员一道,一面组织应急抢险,一面联系附近村民用各种车辆从山外摆渡食品、饮用水等发放给旅客,安抚旅客情绪。直到把所有的旅客安全转运出车站,他连续奋战了二十多个小时没合眼。“几十年了,习惯了。”杨跃发说起话来快人快语,了解他的人都知道,那是他的军旅生涯留下的印记。
岁月流逝、环境变迁,永远改变不了杨跃发风风火火的军人本色。1986年从部队退役后参加铁路工作,先后在沪昆线上的湖潮、天龙、黄桶站工作,从提着煤油灯扳道,一直干到如今坐在控制台前操作电脑,一路走来,他的故事也为同事们津津乐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火车运行速度慢,给沿线货盗分子以可乘之机,为了对付日益猖獗的盗抢行为,铁路沿线各站区纷纷抽调年轻职工成立了护路联防小组,配合公安打击盗抢势力,杨跃发正是这支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自从担任义务护路联防员后,杨跃发成了货盗分子的“克星”,不论是值班还是休息时,只要发现盗窃列车货物,他必定首当其冲、坚决追捕。十余年里,他先后在天龙、黄桶等站配合公安抓捕货盗分子二十余人,带动了一批铁路职工积极与犯罪行为作斗争,受到路地双方的嘉奖,先后多次被授予贵州省“护路联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对我而言,就是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岗一分钟,安全60秒,一丝不苟完成自己的工作,让单位放心,让家人放心。”平实的语言透露着杨跃发对铁路的情怀和执着。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