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不可免俗的,会在微信“朋友圈”里秀秀自家的小幸福。作为一个7岁学童的妈妈,我最爱秀的莫过于这位小朋友的课外生活,那一段段充实而有趣的周末时光,或者是画画,或者是滑冰,或者是父母陪伴下的各处游玩……
点赞的朋友里,有一位成都工务大修段清一车间的小伙子,是我去年夏天在报社“走出编辑部”活动中采访时结识的,他是车间的安全员。还记得他的“宿舍”就在停于山脚下的一列长长的宿营车上,狭窄的空间内,仅摆得下一张单人床和一张小小的桌子,桌子上除了电脑、文件、水杯、书和水果,还挤着一盆生机勃勃的绿植和一架精巧的飞机模型。他给我看他手机里自己儿子的照片,是个又白又胖萌翻天的小家伙,“都是他妈妈在带,她在医院工作,多辛苦的,还好有孩子外婆帮忙。”他的同事,38岁的清筛车司机陈春林有个9岁多的女儿,女儿从小到大生活、读书全是妻子一个人在操持,他说“莫法”,自己的工作性质照顾不到家里头,妻子只能做“全职妈妈”——诚然,工作岗位不同,作息时间不同,他们也会有自己的休假时光,但是他们却没有办法每次都恰好休在家人最需要的时刻,甚至有时不得不在家人最需要的时刻因为工作而离开。
每每想到他们,总会让我在“秀幸福”时,心怀一丝歉然。
“三八”节前夕,当我正在为这个节日的专题版面作筹划时,偶然在朋友的空间里读到这篇《铁路家属》,心里不由地一震。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更加精致多元,“妇女”一词,因其词义里暗含的“老”和“土”,在城市里已被大多数女性所厌弃,敏感的媒体和商家们投其所好,率先打出了“美女节”“闺密节”“女神节”的旗号;而今年的“三八”节,更有清华学子在校园里拉出“女生节”的横幅,“高调”为女同学们庆祝。一开始,我的思路也在这些漂亮、轻盈的口号上打转,想做一席锦上添花的好“菜”——直到看到《铁路家属》。
犹如满台的锦衣华服间闪出一袭布衣,它的粗砺、厚实与简朴牢牢地攫住了我的目光,透过这样的文字,得以一窥生活的繁与重,和这繁与重下的坚韧与温暖;得以理解进而尊重;得以自省进而珍惜。
生活中不乏“轻舞飞扬”,更多的却是脚踏实地。这个“三八”节,想与您一起走近铁路职工背后的女人,送上我们真诚的敬意与祝福。
编 辑 絮 语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