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若欣
“亡羊补牢暂解忧、防微杜渐久平安”、“多看一眼安全保险、多防一步少出事故”……成都机务段有一条近一公里长的安全文化长廊,每隔十米,两旁灯柱上便垂吊着这样的安全警句,让人感受到浓郁的安全文化气息。关于如何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培养职工良好的安全习惯,该段党委书记童安春近日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记者:这次“安全风险管理大家谈”活动与以往类似活动相比,您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
童安春:这次活动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个不同就在于,点题更加准确。以前,我们也开展过一些类似的活动,但大都是管理者谈、研究安全管理机制办法的专家学者谈,活动容易走空。这次活动强调的是大家谈,着眼在全员、全覆盖。安全是干出来的,谁在干?大家在干。所以,要真正谈出效果,就必须让大家全身心投入到活动当中去。
记者:“安全风险管理大家谈”活动应该把握好哪些重点?
童安春:安全风险管理是一个负责任的细心活。管理层面,基层管理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细心。基层管理者的谈,要建立在对安全风险的科学分析上,建立在对本单位、本部门薄弱环节、关键要害的清楚认识上。要在日常安全管理中,把每一个安全隐患的排查都当做对自身安全管理能力的考验,从生产组织、设备运行、安全制度执行、现场作业、杜绝“两违”等一个个细节入手严防细查,不放过任何可能引发事故的薄弱点,用责任心和汗水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为企业生产安全稳定运行编织一张安全防护网。
作业层面,对于机务系统来讲,我们更应注重岗位作业中一些个体差异带来的岗位标准不落实的风险。由于机车乘务员长期处于单兵作战状态,严格按标准作业的自觉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岗位作业者自主、自觉、自发地向安全看齐,和靠设备防事故、靠考核去督查监控,效果完全不一样。
记者:您认为在推进“安全风险管理大家谈”活动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具体问题?
童安春:机务段点多面广人散,人员不易集中,尤其是机车乘务员工作时间、地点很不固定,谈起来比较困难。为此,我们采取车上谈、点上谈、学习会上谈的方式,从职工最关心的问题谈起,哪怕只谈个三五分钟,也要争取效果最优。
记者:目前,关于安全管理理念,职工还存在哪些思想误区?
童安春:平时和职工交流时,“安全是你们干部想的事情,我们职工把活儿干好就行”,他们会有这样直观的错误观点。因此,我们要说清楚安全是为了谁,安全是为了什么。如果基层管理者和职工都认为安全是为了迎合领导的检查,是为了不被扣钱、扣分,那么这个安全就不可能持久。如果我们的职工带着这样的思想干活,一旦检查考核力度降低了,就难保不出事故。
安全生产是为了人,而安全生产又依靠人来实现,因此要注重职工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习惯的养成,不仅要让他们知道安全的重要性,知道哪些做法是正确的,还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养成按标作业的良好习惯,真正把好安全关。
记者:如何帮助职工养成安全工作习惯,从而推动企业安全生产?
童安春:在机务系统,惯性安全隐患与机务工作人员的习惯性行为、思维和工作方式有很大联系。有着良好的安全工作习惯的人,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安全事故的,而且还会主动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而没有养成安全工作习惯的人,则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即使暂时没有发生也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对机务安全生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在教育培训上下功夫。不管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人们在工作、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因此,我们应将安全教育融入职工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采取人性化的方式,尽可能帮助他们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除经常性地开展政治思想、组织纪律、安全知识教育外,还要重点抓好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教育等,教育职工无论在多么细小的地方都要自觉约束自己,不把习惯性违章当成一件小事,把看似简单的事情做细做好,不给隐患留一丝一毫的空间。
安全意识与习惯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短时间内,我们无法评估其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产生了多大效应,能够创造多大价值。但这项工作有长远效应。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还会继续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成机之声”广播站、闪光台、曝光台等平台和载体,不断宣传安全的重要性,采取安全演讲、安全文艺汇演等趣味形式,让职工在活动参与和艺术品味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到安全教育。征集警句,号召职工以言简意赅的文字、寓意深刻的标记表达安全理念,随时警醒自己,收到警钟长鸣的效果。通过不断丰富安全文化建设内涵,使职工对企业安全文化理念有所认知,从而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内在效应,推动企业的安全生产。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