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记者 石本驹
长相帅气,做事帅气,举手投足间帅气十足,他就是成都机务段动车司机杜辉。杜辉,国字脸,中等身材,浓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给人印象极深;生活中,爱看书、爱说话、好交朋友、喜户外运动,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工作中,刻苦钻研、作业标准、敢为人先,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段里的动车规范“第一帅”。杜辉工作近30年,安全行车3400余趟、行驶里程140多万公里,可整整绕行地球35圈。“一定要当上火车司机!”从到机务段上班第一天起,杜辉就暗下决心。1992年,由于工作积极向上,杜辉终于获得机会从检修车间转入运用车间,开始了他向往已久的“大车”生涯,成为了一名成昆线内燃机车副司机。
不是科班出身的杜辉,为了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充分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充电”。几个月下来,杜辉硬是将厚厚的《技规》、《行规》等规章制度“啃”了个遍。苍天不负有心人,杜辉的付出在考取司机时有了收获:199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司机选拔考试,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大车”。他说:“做人肯学习、肯钻研就有希望,肯学习你就永远年轻,肯钻研你就不会被淘汰。”
2010年5月12日,我国第一条市域铁路——成灌铁路正式通车,杜辉受命担任首发动车司机。如何保证平稳操纵、准确对标成了开好动车的最大难题。动车的平稳对标规范很高,要求停车时要把1.2米宽的动车门不偏不倚地对准只有2米宽的屏蔽门中间,左右的理论误差不得超过0.4米。一名机车乘务员在成灌铁路执乘,一个月要开关门500余次,加之线路坡道变化大,短时间内需频繁提速、制动,这都为平稳操纵、准确对标带来了困难。杜辉迎难而上,决心破解这一难题。
杜辉常说,只有高标准严要求,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杜辉不放过每一次停车对标的机会,在行车间隙把制动距离、调速、级位控制等细节都记录在笔记本上,退乘后不管多累多晚,都要对白天所记录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在下次执乘中再去调整改进。经过反复摸索实践,杜辉与同事们终于攻克了技术难题,成功解决了平稳对标的问题,总结出“三固定、三调整”平稳对标法。同年,“三固定、三调整”平稳对标法被该段党委确立为党内品牌,并经过不断的推广和完善,在2013年7月被确立为局级党内品牌。
2010年,杜辉的父亲70大寿,杜辉与同事调换交路后风尘仆仆地赶回西昌,还未踏入家门就接到车间电话,希望他立即返回成都值乘专运任务。来西昌站接他的妻子望着他疲惫的脸庞,理解地说:“这次任务重、责任大,你还是赶紧回去吧,保重好身体,家里有我照顾,不用担心。”杜辉强烈地感觉到了妻子的不舍和支持,毅然登上了返程的火车。
乘务工作干起来容易,干好却难,要想干出成绩,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但,杜辉通过自己的努力干出了成绩。工作中,他认真执行动车司机一次作业标准,专心致志,立体瞭望,按照车载设备显示要求严格控制列车速度,防止区间运缓。他提出了一个个解决常见行车问题的处置方法和意见,比如雨雾天气下如何防滑防空转、调车转线及调速关键点注意事项等等,有效地确保了列车安全平稳运行。“机务工作向来不能有半点儿含糊,对标准的把握一定要高,操纵一定不能低于标准,哪怕是刚刚好也不行,就算是喊口号也要喊得响亮。标准高一些,留有余地,安全才有保障。”茶余饭后,杜辉经常这样对同事说。
经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如今的杜辉已是路局动车乘务领域的业务能手、技术标兵、模范先锋,他成长为“帅”司机的事迹,已经在成都机务段机车乘务员中广为流传,成为大家争相学习与效仿的榜样。
图为杜辉在工作中。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