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褪了色的黄色对比服,一双快磨破地儿的铁路绝缘鞋,一包二十多斤重的工具包,高大的身躯略有佝偻,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在铁路栅栏外的草丛中,这就是常年守护着铁路通信光缆安全的党海旺。
1962年党海旺出生在一个平凡的铁路家庭,从小就对铁路耳目有染,高中毕业后,在党海旺考虑学一门技能的时候,正好赶上铁路招工,作为铁路之弟,他就毫不犹豫地回来了。
“我经历了铁路的分分合合,从铁通到电务,从电务到通信,不管在哪,都要有一门拿手技术,才能养家糊口。”党海旺的话语那么平静。
有一次,刚上岗不久的党海旺独立顶岗,因对设备不够熟悉,自身技术业务不过硬,将通信电源的两根正负级线路接反,差点酿成险情,幸好被闻讯赶来的师傅及时制止。惊出一身冷汗的党海旺才深深意识到:自己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提高技术业务素质,要想做一名合格的通信工都很难。
为尽快掌握通信设备检修技术,白天,他跟着师傅一边干一边学;晚上,一个人留在工区翻资料,“啃”书本。翻开他的工具柜,沾满油污的记事本堆了一大摞,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类通信设备的性能、参数、规格、维护标准和安全警示语,工友们都戏称这些本子是党海旺的“安全秘籍”。一次,工区清理工具间时,有两本“秘籍”不小心被工友清理掉,党海旺把垃圾堆翻了个遍,当小心翼翼捡起两本失而复得的黄本子时,他露出了笑容。
正是凭着这股“钻劲”和“痴劲”,在短短时间内,党海旺就熟练掌握了光电缆、视频终端、闭塞电路等多种通信设备维护知识,成为呼和通信段呼和西通信工区的一名工长,担负起呼铁局13个通信机房和194公里光电缆线路的日常巡视、维护、保养和检修工作,也成了通信界小有名气的“技术专家”。他总结出的“光电缆安全‘三定’巡视法”(定时间、定内容、定方式),也被大家广泛运用。
2009年京包线电气化铁路开通运营期间,党海旺班组管辖范围内的多个作业岗点因为施工安排,需要更改电路,重新布线。在家休息的他主动放弃节假日,赶到现场后,发现光电缆径路走向、埋深情况、途经村庄都和图纸不一样,凭着先前大脑里储存的光电缆线路分布情况,一条一条、一公里一公里···最终,将所有光缆线成功倒接。
他工作以来,共配合各类施工120余次,查纠影响光电缆安全的各类隐患90多项,圆满完成了集包客、京包货线通信设备验收的各项任务。(唐哲 高旭)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