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乌兰布和沙漠边缘,茫茫的戈壁滩上,有一条130公里长的铁路,这就是著名的沙漠铁路——乌吉线。乌吉线自1976年通车至今,三分之二的线路经常被风沙掩埋,在沙害最猖獗的年代,曾有过埋道40多公里、厚度近两米、一个多月不通车的记载。大漠深处,有几排孤零零的房子裸露在线路旁,这便是呼铁局乌海工务段本井养路工区。
这里是乌吉线上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的工区之一,也是沙害最严重的工区,担负着乌吉线k75——k83线路的养护维修任务。为了确保线路的安全畅通,该工区的10名职工发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唱响了乌吉精神的赞歌。
甘愿吃苦保运输
乌吉线的艰苦是出了名的,但本井养路工区的职工却从不诉苦、也不抱怨自己的生活,他们有着乐观向上的豁达情怀,更有着对养路事业的执著。职工们深知,吉兰泰盐场这个中国最大的机械化内陆原盐生产基地的原盐外运、古拉本的太西煤外运以及内蒙古阿拉善盟的经济发展,都依赖着这条大动脉;他们清楚,这里总要有人干,自己不来,别人也要来。因此,他们把孤独、欢乐、挚爱的时光都默默地融进了这条大动脉。现任75公里养路工区工长的刘淑峰,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吃苦耐劳的接力棒,来到这荒芜人烟、条件艰苦的乌吉线,至今已有21个年头。在风沙埋道季节里,他连续两三个月不休息是常事,有时还把妻子和孩子接到工区。每遇刮风天气,他不分昼夜,总是第一个去线路上看护、清除积沙,妻子总是为筋疲力尽的职工烧好开水、端上热腾腾的饭菜。由于乌吉线长年风沙大,造成道床严重沙化,轨道呈现低接头、三角坑、方向不良状态,轨距难以保持,线路病害十分严重。为了提高设备质量,职工们把病害处所道心的风沙全部清除干净,深到轨枕底40mm,然后用脚踏车均匀线路上的石砟,将多余的道砟填入道心,再起道捣固,坚持干一处保一处。通过精心整治,终于夯实了线路基础。去年底,经轨检车动态检查,工区管辖的13公里线路全部达到优良标准。
勇于奉献舍小家
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艰苦、环境恶劣……在75公里工区养路工眼里这些都算不了什么,但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妻儿老小。工作之余,面对寂寞的夜晚,面对远方的孤星,听着风与沙的对话,这些在艰难险阻面前毫不低头的汉子,也有偷偷流泪的时候。想念亲人,怀恋都市,向往灯火辉煌的地方……泪流下了,但很快又被擦干,因为乌吉线的明天不是用眼泪建成的!由于工区大部分职工家住包头、临河地区,平时大家休息间隔时间较长,家里有事也不能及时赶回,日久天长有的职工便有了思想包袱。为此,工区与每位职工家属建立了联系卡,隔三差五地邀请家属们来工区住上一段时间,让家属们了解爱人在工区的工作、生活情况,体谅爱人在岗位上的艰辛。职工董永平家住包头市,因妻子不理解他的工作,夫妻俩常为家务事争吵,小董回到工区后总是闷闷不乐。他的妻子来工区住了一段时间之后,深有感触地说:“不来不知道,一来吓一跳,丈夫的工作环境这么艰苦,压力这么大,我应该多体谅他。”从那以后,董永平的思想情绪稳定了,工作劲头更足了。
改善环境建家园
在75公里养路工区采访,职工们谁也不想显露自己,“都是应该做的,没啥可说的。”“自己太普通了,没有什么可宣扬的。”类似的话语总在我们耳边响起。望着他们干裂的嘴唇,透过那一张张被大漠风沙吹打得粗糙发皱的脸庞,让人感受到了乌吉养路人不平凡的艰苦创业精神和自强不息的韧劲。过去,工区周围沙子堆积如山,职工们一出宿舍看到的就是高高的沙丘和快要被风沙压倒的围墙,风沙天气不论怎样紧闭门窗,沙子还是会顺着门缝、窗缝挤进屋子。于是,大家自己动手,用了一个月时间把院内及周围70000多立方米沙子端到离工区300多米的地方,又在院子四周拉起了网围栏,栽了300多株杨树和4000多株柠条,还开垦了3.4亩地,换了土,施上肥,种上各种蔬菜。这个曾经没有一棵树的工区,如今已是绿树成荫了,职工们不仅吃上了应季蔬菜,还改善了工区的环境面貌,建成了沙漠里的绿色工区。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