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乌吉线上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平凡的就像沙漠铁路和一颗道钉,然而,他却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忘我的工作热情在条件艰苦的乌吉线扎下根。他,就是本井线路车间副主任、共产党员马根亮。

50岁的马根亮家住包头东河区,1983年从部队转业被分配 到原铁路工程处二段工作,1995年因路局机构调整,又被分配到乌海工务段吉兰泰车间120公里养路工区工作。尽管工作条件一次比一次艰苦,一次比一次回家不方便,但他每次接到调令后都没有任何怨言,按时到指定地点报到,从不带情绪,有时自己家中有困难,他也不流露出来,总是自己想办法解决。他在养路工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3年,特别是1997年担任120公里养路工区工长以来,他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总是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2002年9月一天,他得知母亲病重的消息后,心里特别焦急,本想找车间领导请假,但工区班长也因有急事请假,而且车间规定工长和班长不准同时离开工区,所以他没有搞这个特殊,没向单位张口。几天后妻子又打电话催他,说母亲病情恶化,医院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但这时班长还没有回来,他把请假的事又一次埋在了心底。等到班长回到工区后,他才向车间请假匆匆赶回家探望母亲,但病榻上的母亲已不省人事,母亲弥留之际没能为他留下一句话。为此,马根亮感到非常愧疚,常常暗自流泪,但他没有消沉,而是把悲痛化作工作的动力。

乌吉线每年风期长达10个月,线路经常被风沙掩埋,尤其是沙害严重的3至7月,线路随时会被半米厚的沙子盖住。2010年4月12日,乌吉线刮起了强沙尘暴,顷刻间遮天蔽日,白天变成黑夜。马根亮对这样的天气早已习以为常,立即派人加强对沙害严重地段检查,当得知管内线路遭遇沙害后,他立即组织全体职工赶赴现场除沙。可偏偏就在这时,他的妻子打来电话说父亲病危,让他立即赶回家里。一边是病重的父亲,一边是遇有沙害的线路 ,顿时让他陷入两难的境地。此时他多么想回家看看老人,以弥补当初母亲去世时不能陪在身边留下的遗憾,但由于当时已没有回家的列车,他只能强忍悲痛带领大家安心除沙。等到第二天赶回家时,看到的却是父亲镶着黑框的照片,面对亲人撕心裂肺的哭声和兄妹的责备,望着父亲的遗像,马根亮泪满衣衫,父亲弥留之际他依然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常言道:忠孝不能两全。马根亮对待老人难以尽儿子的一片孝心,对待工作却有着火一般的热情。有人问马根亮:“你这么拼命的工作,图个啥,难道就不烦吗?既然干上了这份工作,就要把它干好。”他总是这样回答。多年来,他把精力都放在了安全生产上,把心思都用在关心职工、增强班组凝聚力上,以党员的模范作用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影响和带动了班组职工搞好安全生产的积极性。辛勤的付出必将创造非凡的业绩,以他的带领下,2010年吉兰泰线路工区创造了设备合格率和优良率100%的双优成绩,他本人连续4年被评为局、段先进生产者,并荣获火车头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