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站信号绿灯好了”,一声令下,呼和浩特铁路局集宁机务段司机长陆建军驾驶的DF4D3102国际列车缓缓地启动了,又一次开始了新征程。31年的乘务生涯,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刚过50岁的他,头发稀疏,走步也有些蹒跚,挂满皱纹的眼角让他看起来有点苍老。但他与他的同事们一次次书写着“乘务奇迹”。
“一锹锹煤,驱动着整个列车不断前行,一滴滴汗水,让我变得更加坚强,更能吃苦,想想付出的值!”陆建军回忆道。1982年,高中毕业的陆建军成了一名蒸汽司炉工。那会儿,从呼和浩特至集宁这段路程他和副司机至少需要向炉膛投入每斗1.75吨的煤5斗,冬天外面滴水成冰,车里酷热难耐,夏天更是成了蒸笼,没扔几锹就汗如雨下。如果烧煤技术不高、投入煤量不足,蒸汽就整体烧不起来,动力不足,车就走不了,有可能面临坡停造成事故。
1986年4月,国际旅客列车北京至莫斯科的K3/4次和北京至乌兰巴托的K23/24次旅客列车大同站至二连站这一区间内的牵引任务划归集宁机务段担当。由于平时工作积极,1988年6月,路建军选入了国际列车班组。“为这事,我还自豪了好多天。”但在登上国际列车的那一刻,陆建军傻了眼,机型的变化,操纵方式改变,开不了,就面临淘汰。“没办法,只能学习。”陆建军暗下决心并付之于行动。每次出乘,宁肯少带几件衣服,也要多带几本与机车有关的书籍,公寓休班时,学上个把小时。别人下班休息,他要么把自己一头扎在书堆里,研究机车原理,要么跑到车库里,熟知机车结构,查找机车故障。每当遇到疑难问题,他都一一 “记录在案”,一有机会,他就向师傅、同事虚心请教,直到弄懂为止。天道酬勤,在逐步掌握各项行车技能、顺利通过各项考试之后,他握上了梦寐以求的大闸把,成为了全段“大车”中的佼佼者。
“国际列车不仅承担着成千名旅客的生命安全,更代表着我们国家的形象,只有把旅客安全、平稳、正点地送达目的地,才能对的起我这份职业!”凭着这份强烈的责任心,无论数九寒冬,还是盛夏酷暑,只要一坐到机车前,陆建军总能做到“作业程序一项不漏、规章制度一点不差、安全联控一字不减、机车检查一丝不苟”。几十年来,他还练就一身“眼观、耳听、鼻嗅”发现安全隐患的绝活儿。机车检查时,不仅能看出机车的故障,耳朵能听出各类机械运转不和谐声音,鼻子还能嗅出烧焦味。
2010年7月一次出乘中,陆建军在对柴油机进行日常检查时,发现动力间十缸的高压油管裂开,柴油四溅,废气总管温度高达五百多度,如果柴油飞溅到废气总管上,就随时可能引起火灾甚至爆炸,紧急时刻,他迅速摘下自己的帽子,将油管裂缝处包紧,并以最快速度降低柴油机转速,并将这个缸甩掉,及时控制了漏油,避免了一场事故。
“执行标准化作业一点不差,差一点都不行!”这是集宁机务段对职工岗位标准的要求,也是几十年来,一代代集机人倡导的铁路精神。然而,乘务工作复杂而又单调,不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几十年如一日,从不走样,有几个能做到?就是对陆建军,有些人还是不相信。于是有领导半夜悄悄“跟踪”,指导司机半夜暗自“设伏”,每次值乘中,“手比、眼看、呼唤应答”完全执行标准化要求,各项作业一丝不苟。
从事国际旅客列车乘务工作24年来,陆建军和他的同事们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记录。安全行车1850趟,累计46万多公里,24年无违章、无违纪,及时发现处理可能出现的事故险情20余起,驾驶的列车更是被国际友人亲切地称为“友好使者”。( 潘龙 张想珍)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