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交通建设的宏大版图中,中国铁建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总承包部正以科技创新为画笔,勾勒着安全生产的崭新篇章。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轨道交通建设领域的应用,正为工程安全监管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让风险无处遁形,让隐患及时预警,为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的顺利建设保驾护航。

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建设规模宏大,施工环境复杂,面临着诸多挑战。沿线地质条件千差万别,既有坚硬的岩石地层,也有松软的土层,还可能遭遇断层、溶洞等不良地质构造,给隧道开挖和桥梁基础施工带来极大风险;施工场地狭窄,大型机械设备停放和材料堆放空间受限,增加了施工组织的难度;同时,该线路与既有交通线路、地下管线等存在交叉,施工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传统的安全监管模式主要依赖人工巡查,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存在诸多漏洞。巡查人员可能因疲劳、疏忽等原因,无法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对于一些隐蔽工程和复杂施工环节,人工检测更是难以全面覆盖。

为了打破传统安全监管的困境,中国铁建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总承包部积极拥抱新技术,大力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智慧化”+平台,统筹构建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工程建设全方位、全过程的智能化管控。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让海量的工程数据得到高效收集、存储、分析和利用。总承包部借助大数据平台,整合施工过程中的人员、设备、材料、环境等各类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够精准预测安全风险。通过对历史事故数据的分析,找出事故发生的规律和关键因素,提前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施工现场的环境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当发现气象条件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保障施工安全。

物联网技术让施工现场的设备和设施实现互联互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设备管理方面,通过在施工设备上安装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的运行状态、工作参数等信息,如设备的转速、油温、油压、振动等。一旦设备出现异常,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信号,通知维修人员及时处理,避免设备故障引发安全事故。同时,通过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实现设备的远程控制和管理,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在人员管理方面,为施工人员配备智能安全帽,安全帽内置定位芯片、心率传感器、跌倒报警器等设备。通过定位系统,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掌握施工人员的位置信息,避免人员误入危险区域;当施工人员心率异常、发生跌倒等意外情况时,智能安全帽会自动发出警报,通知救援人员迅速展开救援。

人工智能技术则为安全监管注入了强大的智能分析能力。利用AI视频监控技术,系统可以自动识别施工现场的违规行为,如未佩戴安全帽、未系安全带、违规动火等。通过对监控视频的实时分析,一旦发现违规行为,系统立即抓拍并发出预警信息,通知相关人员进行纠正。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用于安全隐患的智能诊断,通过对施工现场的图像、声音等数据进行分析,快速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如建筑物的裂缝、设备的异常声响等,为安全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新技术的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中梁山隧道施工中,通过风险实时监测系统,提前发现了隧道顶部岩石松动的风险,及时采取了加固措施,避免了坍塌事故的发生;在廖家溪轨道专用桥施工现场,隐患智能预警系统监测到一台起重机的吊索出现轻微磨损,立即发出预警,施工人员及时更换吊索,消除了安全隐患。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不仅提升了安全监管的精准度,还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通过信息化平台,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施工现场的实时信息,实现远程指挥和决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减少了人工巡查的工作量,降低了人力成本,也避免了因人工疏忽导致的安全事故,为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铁建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总承包部在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为轨道交通建设行业树立了榜样,荣获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安全管理标准化一级班组”称号。

(林赤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