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延伸的方向,藏着我半生的诗行。”提起笔端那些带着泥土与钢花气息的词句,杜晓言总忍不住想起当年身披戎装、扎根铁路建设工地的日子。从铁道兵后勤仓库,到穿梭工地的建设者,再到笔尖生暖的“工地词人”,他把四十年的岁月,都融进了对劳动的礼赞、对生活的热爱里。那些沾满汗水的故事、浸润烟火的日常,在他笔下化作一首首质朴的歌,既藏着铁道兵的坚韧,也写尽了普通人的滚烫人生。

截屏2025-09-10 22.12.24.png

工地词人杜晓言

一、苦难淬炼的文学火种

1962年12月,杜晓言降生在山东郓城的贫寒村庄。家中姊妹众多,贫困的生活让他从小便饱尝饥寒 。七岁入学时,他总把作业本正反两面写满,用草纸订成的算术本上,稚嫩的数字里藏着对知识的渴望。然而命运的枷锁在十三岁那年骤然收紧——因家境贫寒,他不得不辍学务农,每日与锄头为伴,却总在劳作间隙偷读从废品堆淘来的旧书。

街坊邻居见他瘦骨嶙峋,又活的硬实,却总捧着书本,便给他起了个"铁三"的诨号 。这个倔强的少年在割草放羊时构思诗句,在麦场垛草时默背课文,用镰刀在地皮上刻下对生活的感悟。17岁那年,他随敞篷车远赴天津打工,千里寒风中冻成"冰块"的身躯里,文学的火种却愈发炽热 。

二、军旅熔炉的淬火重生

1981年10月,杜晓言走进铁道兵部队,开启了改变命运的征程。在高强度的军事训练中,他因儿时受冻落下的病根突发疾病,是军医的针灸让他重获新生 。这次生死考验让他意识到:"生命短暂,唯有文字能留下痕迹。"从此,他在施工间隙用报纸边角料写日记,在营房的路灯下抄写《唐诗三百首》,将钢轨的铿锵化作诗句的韵律。

铁道兵生涯锻造了他的钢铁意志。在金温铁路的机车运输中,他与工友们驾驶蒸汽机车,往返于新铺轨的路线上,繁忙劳累,却在休息时掏出皱巴巴的笔记本,写下"钢轨蜿蜒向天涯,血汗浇开幸福花"的诗句。这段经历后来化作《铁道兵的故事》等作品,将筑路大军的豪迈与艰辛永远定格。

三、词坛崛起的破茧之路

1986年,杜晓言开始专注歌词创作。这个仅有七年学历的"半文盲",凭借惊人的毅力啃完《现代汉语词典》《诗词格律》等大部头,用字典当拐杖在文学之路上蹒跚前行。他的处女作《筑路的婚礼》在《词刊》发表时,编辑惊讶于字里行间的真挚:"工地上长出的文字,带着尘土和汗水的鲜活。"

创作高峰期,他白天在工地采访,夜晚伏在硬板床写作。为写《西双版纳的歌谣》,他自费前往云南采风,与傣族老人学唱民谣,在竹楼里记录下"月光下的凤尾竹,摇曳着姑娘的心事"的灵感。这首作品后来被改编为葫芦丝名曲,成为民族音乐的经典。

四、时代强音的深情谱写

杜晓言的歌词始终紧扣时代脉搏。2023年荣获全国群星电视文艺晚会金奖的《祖国,我为你自豪》,创作灵感源于他在重庆轨道交通工地的见闻。当看到农民工兄弟用布满老茧的手抚摸崭新的轨道时,他热泪盈眶:"这就是中国力量!"。歌词中"高铁飞驰穿云海,蛟龙探海破苍穹"的豪迈,正是新时代奋斗者的真实写照。

他的作品兼具家国情怀与人文关怀。《爸爸是太阳,妈妈是月亮》被全国幼儿园推广,用童真的语言诠释亲情;《退休生活真的很酷》则为银发族代言,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些作品如同多棱镜,折射出社会变迁中的温暖与力量。

五、桑榆未晚的创作新篇

2023年退休后,杜晓言本可安享晚年,却选择继续驻守中国铁建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工地。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他用手机记录下建设者的故事:焊工飞溅的火花、测量员专注的眼神、安全员沙哑的叮嘱,都化作《工地晨曲》《钢轨上的月光》等新作。他说:"只要还有建设者在奋斗,我的笔就不会停下。"

如今,这位花甲之年老人依然保持着清晨五点起床写作的习惯。案头摆放着泛黄的《铁道兵志在四方》歌词集,与新出版的《选择美好》相映成趣。从田埂到军营,从工地到文坛,杜晓言用一生诠释了:真正的艺术,永远生长在生活的沃土上,流淌着时代的热血,回响着人民的心声。

在杜晓言的创作室里,挂着一幅书法:"铁骨柔情写春秋"。这正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铁道兵的钢铁意志,词人的细腻情怀,在岁月的长河中交融沉淀,最终化作一首首传唱不衰的生命之歌。

(林赤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