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 杨建光 本报 金万宝
来到位于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谢元立劳模创新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个大字——“长客欢迎你”。谢元立告诉,这些字都是焊接机器人按照他所编写的程序一笔一画“焊”出来的。
刚引进的时候,这些机器人可没有这么听话。“给焊接机械手编程,是个厚积薄发的活儿。”谢元立告诉,“不仅要有精湛的手工焊技术,还需要精通计算机编程语言,懂机械性能。”1999年,公司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化焊接机械,年轻的谢元立凭借优秀的手工焊技术被选为机械手焊接班组成员。面对全是英文的操作说明书和复杂的编程逻辑,谢元立一边虚心向外国专家讨教,一边刻苦自学编程技术。他珍惜每一次出国培训的机会,终于攻克了焊接机器人编程的难关。他先后完成K55、DZ34、CW200等型号转向架的焊接程序编制,走在中国高铁一线工人编制大型焊接程序的前列。
2012年,谢元立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此前他还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13年,谢元立参与研究的世界首创激光MAG电弧复合焊接技术得到突破,在提升焊缝性能和质量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创新不是对一两个技术的突破和掌握,而是能够持续性地突破,希望通过我的影响和带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创新中来。”谢元立说。2012年,谢元立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以此为依托,谢元立将自己的编程本领传授给更多的焊接工人。他亲自编写《焊接机械手智能编程法》、《机械手焊接参数综合手册》等实用教材,培养了几十名具有独立编程能力的高级技术工人。
“创新工作室把编程能力作为业绩考核的硬指标,加强培训学习,奖金也向编程能手倾斜。”谢元立的徒弟王瑜伽告诉。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王瑜伽跟着师傅拼命学习,迄今为止,已独立开发出3个焊接程序。
谢元立所在转向架焊接车间拥有中国最大的焊接机器人工作群,承担着公司近70%的转向架焊接任务。作为轨道客车的核心部件,转向架的焊接质量决定着列车行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几十年来,谢元立和他的团队为各式各样的轨道客车设计出300多种不同的焊接程序,为中国轨道客车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尊敬和赞誉。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